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不同視角下的不同詮釋!

by sophist4ever 2011/06/21

是 說之前偶然在某個論壇看到有人轉貼了幾篇小弟的文章,也引來一些批評與指教,有人認為小弟的「歷史素養有些不足、遣字用詞也不太精確,更有特定的立場」。 因為個人平日並沒有在那個論壇參與討論,所談論的主題焦點也非集中在小弟的文章之上,若直接發文回覆實在太過於不禮貌,因此就選在這裡談一下個人對這些批 評指教的一些想法。就「歷史素養不足」這一點,小弟是欣然接受,畢竟學海無涯,個人完全知道自己的不足,網上文章也算是自己的學習筆記與心得,每次總能跟 許多網上先進論辯砌磋一下,實在受益匪淺,一步一步的在努力增強自己的學識能力。不過對於「遣字用詞不太精確」與「有特定的立場」這兩點,個人則有一些不 同的看法想要說一下,也請網上先進不吝賜教。

我一直認為歷史是由 「事件」與「詮釋」所組成的。「事件」記載的是過去發生過的事實,而「詮釋」則是將這些「事件」組合起來,做成有意義的解釋。「詮釋」與「事件」一樣重 要,因為如果只有「事件」,那所有的歷史書籍就會變成只有記錄事件發生日期與最後結果的年代表,這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比如:

1871年琉球島民因颱風而漂流到台灣,遭生番殺害。
1874年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台灣,在屏東登陸。
1874年五月底清廷派沈葆楨來台抵禦日本軍隊。
1874年九月清廷與日本簽定北京專約,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
1875年日本展開「琉球處份」,將琉球完全納入日本版圖。

但是牡丹社事件其實是影響中國、台灣、日本三方面的一個重要的事件,你完全可以站在中國的立場來詮釋這個件,也可以站在台灣的立場來詮釋這件事,更可以站在日本的立場來詮釋這件事。而最糟的就是站在台灣歷史教育的立場來詮釋這件事,因為結果會變成:

天國中學第二次段考歷史科考卷,填充題,一題五分。

1、1871年___島民因颱風而漂流到台灣,遭生番殺害。
2、___年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台灣,在屏東登陸。
3、1874年五月底清廷派___來台驅逐日本軍隊。
4、1874年九月清廷與日本簽定___,承認日本是出兵保民義舉。
5、1875年日本展開___,將琉球完全納入日本版圖。

台 灣的學生就是這樣讀歷史,因此在讀中國近代史時痛苦萬分,因為太多不能說的秘密讓台灣的中國近代史課本變的支離破碎,在歷史課本根本不告訴學生到底發生什 麼事的情況下,硬叫學生死背一個又一個的日期、條約、戰役、與黨國神話,然後來考填充題,這已經完全脫離了教育的層次,而變成一種純粹的精神虐待。也因此 在台灣很少找得到喜歡歷史的人,因為他們在唸書時就被這樣的教育方式給嚇壞了。同時這樣的制度也讓台灣的學生不會有自己的意見,所以當這些學生長大以後, 也對於別人會有不一樣的意見感到震驚與不解。

日本為什麼要為當時常 常發生的番人劫殺事件而出兵台灣,背後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站在中國的觀點來看,日本想要併吞琉球是事實,意圖染指台灣也不是秘密。站在台灣的觀點來看, 清廷領台時,吏治昏弊,無意用心經營,外國船隻因為各種原因而靠泊海岸時,屢屢遭番人劫殺,清政府往往以「番人領界不屬版圖之內」來搪塞各國的質問,遂引 起列強的不滿與覬覦。站在日本的觀點來看,當時日本在「大政奉還」之後,大批武士失業,造成社會極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日本遂有對外發動戰爭的聲音 出現,當時征韓征台都成選項,但最後決定征台。日本派出西鄉從道擔任征台軍指揮官,他是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隆盛也是最同情失業武士的重要意見領袖,安撫 之意甚明。但是征台之役並沒有化解西鄉隆盛的舉兵,最後引爆了日本的西南戰爭。

甚 至你再往下深究,就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來想,清政府明明知道日本有意染指琉球,為什麼不及早防範。清政府當時統治台灣,為什麼還有渡海三禁,限制台灣的人口 發展,不希望台灣繁榮富庶,結果台灣守軍無力抵抗日軍侵略,日軍佔領台灣南部後,趕赴台灣的沈葆楨為什麼無力以武力驅逐,為什麼最後決定以北京專約賠錢給 日本了事。若站在台灣的立場來想,為什麼清政府的官吏無力管治番界,沈葆楨戮力發展南洋海軍,為什麼沒有早一點發現海權時代台灣重要的戰略地位,沈葆楨在 與北京專約簽訂後,離開台灣回到中國,為什麼台灣又立刻爆發了另一場嚴重的內部動亂。再站在日本的立場來想,大久保利通為什麼要衝到長崎去阻止西鄉從道的 出兵,但是西鄉從道又為什麼會不鳥大久保利通而私自出兵侵台,然後又為什麼決定外交解決,而讓大久保利通在北京長袖善舞的狠敲中國五十萬兩賠款,還讓中國 默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地。

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所有事都是相關的,所有 的事件往往都是一體多面的,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的衝突其實就是當時整個亞洲情勢的縮影,不論你站在什麼立場來詮釋這個事件, 都不能算錯,最糟糕的反而是你完全沒有立場,一看到牡丹社事件三個字,就不由自主的想要填上「1874」、「北京專約」、「賠款五十萬兩」、「琉球成為日 本屬地」,然後腦中卻一片空白,完全沒有自己的任何想法,甚至還排斥任何與你腦中填空答案相左的不同說法,覺得與標準答案有出入的看法就是用字遣詞不夠精 確。而這大概也是很多台灣人聽到或讀到「蔣介石潰敗來台」這幾個字會抓狂的原因,因為標準答案不是「國民政府播遷來 台」嗎??台灣人背了一頁又一頁的歷史,記住了一個又一個正確的填空答案,可以默寫出那一年簽了什麼條約,那一個月爆發了什麼戰爭,但是卻對於歷史無比的 陌生與遙遠,甚至從來沒有機會在考試的標準答案以外,思考過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人物在當下的兩難處境,歷史背景裡的時空氛圍,敵我在不同立 場下的不同觀點。

但是我們之所以要讀歷史,不就是希望從過去的歷史中學到一點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今日之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