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看一下德國高中學測歷史考題吧

by 胖胖腳 2007/05/21

德國高中歷史學測一律都是申論題,一般大約都是2-3題,出題範圍很廣,遍及經濟史、社會史、日常生活史、地方史、法制史、科技史、藝術史。考前文化局會公布一個出題方向(Hinweis),考後也會公布評分標準和答案範本。

今年5月11日,德國Thueringen邦高中學力測驗歷史考題,翻譯如下:

圖靈根‧文化局 大學學測2007 基本科目:歷史

考試時間:210分鐘
允許使用工具書:德文字典

題一與題二請任選一題作答
每題所獲學級分最多60分
題目開啟時間:2007年5月11日

題一:德法關係

「歐 依諾帕(Europa,譯者按:這裡的Europa指的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個統合的政經文化實體,所以不翻成「歐洲」而直翻成「歐依諾帕」)並非透 過一次性的(軍事)行動而建立,也不是靠一個簡單的合併就可以完成。它是透過一些具體的事實而形成,這些具體的事實首先創造出團結的基礎。歐洲國家統合的 前提是,我們必須先泯滅消解德法數百年以來的對立,這件事是現在德法兩國的當務之急。」

--摘自1950年5月9日,法國政府一項聲明

從上述的聲明摘要,請您討論德法關係問題之所在

答題所舉例子限於19世紀後半與20世紀前半的事件

題目內附的史料都必須處理

史料一:法國諷刺漫畫,1871年,威廉(大帝)投入戰爭
摘自Unser Weg in die Gegenwart, C.C. Buchners Verlag, Bamberg 1986, S. 160

史料二:史特拉斯曼於1926年9月10號,關於德國進入國聯的演說(Gustav Stresemann,當時德國外長)
摘自Krieger, H. (Hrsg.), Materialien für den Geschichtsunterricht. Die neueste Zeit
1850 – 1945, Verlag Moritz Diesterweg, Frankfurt am Main 1980, S. 207 f.

史料三:法國外長Robert Schumann1950年5月9日政府聲明節要
摘自Bernlochner, L. (Hrsg.), Geschichte und Geschehen II, Oberstufe, Ausgabe A/B, Ernst
Klett Schulbuchverlag GmbH, Stuttgart 1995, S. 529


題二: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外交政策

「到目前為止我們很成功,把我們的敵人耍的團團轉,就好像我們1932年以前內政上的敵人一樣,根本搞不清楚,我們打算往何處去,反正合法性的承諾只是一個可以操縱的技巧。我們過去希望合法的獲得權力,可是我們可不保證,合法的行使這些權力,這在外交的場合也是一樣…」

--摘自1940年4月5日,戈培爾的一項秘密聲明

請您從戈培爾的聲明出發,檢查德國自1933年至戰爭爆發為止,哪些外交政策符合戈培爾的聲明

答題必須處理題目所附的所有史料

史料一:希特勒於1925年「我的奮鬥」一書,關於德國外交政策的陳述
摘自Grundzüge der Geschichte, Quellenband II, Verlag Moritz Diesterweg, Frankfurt/Main
1975, S. 256

史料二:1935年帝國政府「告德意志全民同胞書」
摘自Kühnl, R., Der deutsche Faschismus in Quellen und Dokumenten, PapyRossa Verlag,
Köln 2000, S. 292

史料三: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於最高統帥部本部的談話節要
摘自前揭書S.290

史料四:「鏡中的阿朵夫(希特勒)」漫畫,出自1934年12月5日,英國報紙Punch
摘自Geschichtsbuch Oberstufe, Band 2, Cornelsen Verlag, Berlin 1996, S. 200


這份考題屬於基本科目,也就是給所有不分自然社會組的考生考的,有志於念文史科系的,要考更難的進階科目(Leistungsfach)。當然不是每個高 中生都要考歷史,有的邦可以自由選擇,有的邦如薩克森,把德文、數學、歷史列為所有學生必考科目。大家可以和台灣的學測題目比比看,還有這份題目是出給德 國高四的學生(德國中學要念七年),大家也可以比比看,兩國高中生的文史程度比起來如何。

再翻一個進階程度的題目,這是2005年薩克森邦的歷史學測考題,有志於念文史科系的高中生就是考這個。不知道台灣社會組或大一歷史系學生,有沒有 辦法答這種題目(當然不是直接答西洋史題目,德國高中生來答亞洲歷史一樣考的烏鴉鴉。我是舉例,假如把wehler的論文改成余英時還是王汎森的論文,不 知道高中生有沒有辦法拆?)

薩克森‧昂哈特邦 文化局 學測筆試2005 進階程度
朗讀講解時間 30min
作答時間 300min

主題一:美國國家(民族)意識的發展

主題二:國家社會主義作為革命的貫徹

主題三:1961年8月13號的當代評價


題目說明:

主題一:請說明美國從1776年到1890年之間,在共同國家認同這個現象之下,如何塑造的過程。

答題者必須處理以下的任務:

1.描述發表獨立宣言當時,殖民地人民的自我理解。

2.解釋獨立宣言對於國家塑造的意義。

3.申論向西拓展與從拓荒者觀點的新的國家認同塑造。

4.請判斷美國南北戰爭對於國家塑造的影響。


主題二:請討論,國家社會主義者掌權的過程,包含希特勒統治的貫徹,能否被稱為一個集權革命?

答題者必須處理以下任務:

1.請整理出,Hans-Ulrich Wehler教授如何描述「古典革命」、「革命」這兩個概念。

2.回顧「革命」這個整體概念,請您舉出「古典革命」和「極權革命」在歷史上的例子各一項。

3. Hans-Ulrich Wehler教授認為,沒有其他的概念,比「革命」這個概念更適當,更能貫徹希特勒在國家與社會的魅力型統治(譯按:Charismatische Herrschaft,這是出自韋伯「經濟與社會」一書中,三種正當性的統治類型,台灣也有人直翻做「奇力司瑪型」),請您討論Wehler教授的論點是 否適當。

4.大部分的歷史論述和教科書,都很少談到國家社會主義的「革命」,反而常常談到俄羅斯的十月革命,請問您對這件事的看法與立場是?

處理資料:

Hans-Ulrich Wehler教授論文一篇「關於國家社會主義黨的掌權」,出自2003年出版的社會史第四冊


主題三:詮釋並比較1961年8月13日,各方對於柏林圍牆建造的觀點

答題者必須處理下面任務:

1. 請您把雙方發表聲明者,當時的立場,做一個總整理。

2. 請您指出雙方發表聲明者,在語言圖像迷障的背後,真正的企圖是什麼。

3. 東德國家主席Walter Ulbricht說:「為了消除對於我們人民和其他民族和平的危害,我們及時和我們的盟友取得諒解,也立即在消除危險狀況這件事上達成協議。」請您分析他講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

4. 西德部長Ernst Lemmer說:「我們將堅守我們正確的立場,儘管建築了守衛塔和拒馬,但對於德國統一的政治之門我們將繼續敞開。」請您判斷討論他的談話。

處理資料:

1.東德國家主席Walter Ulbricht於1961.08.18,在電視和廣播中關於建造柏林圍牆的談話

2.西德部長Ernst Lemmer關於建造柏林圍牆的廣播談話

題目內附的史料都必須處理

P.S. 譯注:出這份題目的薩克森邦,在冷戰時期是屬於東德的一邦。

另外我看了大約十年份、各邦的歷史學測題目,有幾點個人的看法:

1.題目幾乎都是近現代史的,沒有任何中世紀史或上古史
這個一來是因為處理這些歷史需要另外的語言技能(拉丁文、古希臘文),另外也是因為中學的目的在於培養一般合格的公民,考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東西,對這個目標沒有幫助。

2.重視實際的史料判讀與操作
其實題目的範 圍因為都是西洋史,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好像很難(讓歐洲人來考亞洲史一樣考的烏鴉鴉),重點是他們出題的方式和視野。薩克森邦的考該邦工業化初期發展,北萊 因邦考魯爾區的歐洲煤鋼組織,這就像在台灣考台灣的糖廠、蔗田和製糖政策一樣,德國高中生早就在中小學就「認識薩克森」、「認識北萊因」了,這種題目在各 邦都是很平常的。另外新聞史料判讀,例如閱讀過去明鏡雜誌文章或分析東西德政治首腦的談話,用台灣來比喻的話,就好像把美麗島事件時的中時聯合文章拿出來,要學生分析當時的報導;或者把蔣介石的退出聯合國宣言和彭明敏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併陳,然後要學生分析比較一樣。

這種訓練下出來的歷史人,和經由實例演習考試出來的法律人一樣,都具有不可取代性,中小學歷史老師不是阿貓阿狗修修教育學分就能當的,文化出版事業徵才要徵歷史人才,更不是其他人文科目可以去搶飯碗的,這就是「專業」。

不過台灣出這種題目,我看杜正勝會先被媒體和立委轟殺吧!!

3.重視學術論文的解讀、詮釋和重構
常常從 當代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擷取一段,然後要學生用幾百字把論文的重點寫出來。更普遍的作法是選舉學術論戰的文章,找兩篇針鋒相對、論點完全不同的文章,要學生 整理出爭論點所在,並寫出自己贊成或反對的理由。例如薩克森邦2005的考題,馬上援引了德國史學教授Wehler新書,關於「古典革命」和「極權革命」 兩個概念的分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頂尖學術研究的成果,可以由上而下貫通落實到中學教育,當然最主要原因我想是因為基層教師的功力夠強,因為這種教法和 考試方法,如果教師自己不努力充實,馬上就教不下去。

4.政治化
這大概是台灣爭論最厲害的地方, 剛好在德國,這種「政治題」是高中學測的大熱門,幾乎年年每邦必考,而且從納粹、二次大戰、冷戰、到兩德統一、歐洲統合都會考,不會因為事情發生在當代、 當事人還建在,就故意避諱不考。考這種「政治題」,背後一定有一個鮮明的政治目的,例如上面的德法關係,背後的政治目的的就是歐盟和政治統合,要學生從德 法兩國在19世紀如何彼此仇恨醜化(威廉大帝的諷刺漫畫),一直到戰後建立歐洲煤鋼組織,建立起彼此的互信和和解,要學生去找出歐盟「和解」背後的歷史脈 絡。

為政治服務沒什麼好可恥的,法律是最明顯的,完全為政治服務,但這並不減損法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客觀性與獨立性。為民主體制下的政治服務本來就是天經 地義,可恥的是為寡頭獨裁政權服務。憲法規定了國家對於國民教育的義務,例如教科文預算的下限、學術自由的保障等等,同樣也規定了國民教育必須實踐的目 標,政治和教育、學術,本來就是互相服務的。

德國高中學測出題,關於政治化方面,大概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討論,幾乎不管是那種程度、那個邦的考題,這類考題一定會出一題或兩題

a.國家認同
這是國民教育的目標,塑造共和國公民擁有一致的國家認同。
這當然不是靠強制灌輸「我是德國人」來的,也不是靠醜化鄰國,什麼凡爾賽不平等條約的國恥,更不是靠吹噓德國人有多偉大多厲害,奧運拿金牌什麼的來達成。

教育的過程一開始就告訴你,國家是建構出來的,德國也是一樣,要教導學生的是,「德國」這個國家是怎麼建構出來的,本來是民族的、地域的「日爾曼人」,如何變成國家性的「德國人」。所以這不必藉助什麼歷史神話,不必藉助神聖羅馬帝國,直接從近現代史開始講。

統一以後德國同樣擁有某種國家認同危機,剛好90年代,「認同」也是歐洲社會科學的主流思潮顯學,所以幾乎每次學測都有類似的題目。也可有和其他國 家民族的認同建構做比較,例如考美國的國家認同建立,考普魯士在波蘭的去國家化政策。這點除了比較,還可以訓練學生尊重多元,對不同的國家認同要保持尊 重,而不是碰到不同的認同觀點,就斥責對方「數典忘祖」、「被政客操弄」。不然以德國在2+4條約放棄的領土,普魯士皇帝加冕的「神聖領土」科尼希堡現在 都在波蘭境內了,波蘭也有數以百萬計的德裔,如果訴諸於那種本質式的國家/民族認同,很容易挑起族群關係的緊張。

b.民主反省

另一個歷史教材政治化的理由,就是為了反省民主,特別是威瑪共和的崩壞,納粹和希特勒掌權這一段。德國政府希望人民記取教訓,讓這種悲劇不再發生,所以特別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加強這一段歷史,也幾乎成了每年的學測必考題。

民主的反省也是政治化的一環,算是歷史教育為政治服務的結果,為了達成某種政治理念,但它是正面的。

大概就是這樣,如果有時間再來翻其他邦的試題,有很多蠻有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