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援的書
by
http://dandan1025.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6.html
過去我一直對戰後台灣經濟史很有興趣,為什麼台灣沒有成為另一個菲律賓?為什麼我們總是有「經濟奇蹟」可以說嘴?另一方面,為什麼台灣沒成為和日本同級的國家?
每次扯到這個問題,某一邊就告訴你,因為我們有英明的政府,我們有李國鼎、孫運璿、尹仲容,我們有高水準的政府官僚,我們吸收了 49 年後全中國的優秀人才,對了!還有我們的三七五減租。
另一邊就會說:那是因為日本時代的基礎建設好,加上本地人很努力。
對面就會說:還不都是搬走了我們的黃金!
在 這三邊的說詞裡,有一個因素卻明顯被三邊都忽略了,那就是戰後的「美援」,相較於二次大戰期間美援物資直接流入黑市,甚至直接進了某些人在紐約的銀行戶 頭,戰後的「美援」可是一套有周詳流程的「計畫經濟」,舉個例子,上一輩的大人喜歡談論美國來的麵粉還有麵粉袋織成的內褲,不可否認的,當年從眷村小孩到 住在宜蘭縣三星鄉偏遠山裡的我老媽都拿到麵粉了,這實在不像當年國民黨的效率,可見戰後的「美援」確實是一套有周詳的標準流程,除了麵粉,美援還包括哪些 呢?嗯,這正是我十幾年來常常自問的問題
最近常看一位成大同輩的網站,剛好他的網站提到另一個成大先拜林炳炎先生寫的一本書《保衛大台灣的美援 1949~1957》, 如此冷門的題目只有三民書局有售,我乾脆直接找作者劃撥郵購,14 日拿到書中午休息時間到 Starbucks 喝咖啡看第一章:「瓜分世界的大謀略」以及第二章:「台灣戰略的論述史」就把我嚇呆了,因為我從未聽過這樣的論述,先拜前往美國國家檔案館取得大量 49 年前後的解密文件,為他接下來的主內容「美國為什麼要進行援助?」做最強有力的背景解釋,爭論多時的「開羅會議」在這兩章的內容裡顯得微不足道。
全書內容類似一篇理工背景人士寫的專業論文,非常注重考證,如果不了解當年的產業背景勢必難以消化這本書的內容,我的看法是如果有機會把這本書和李國鼎、孫運璿、尹仲容這一輩人物的回憶錄對照起來,會更顯出本書的價值。
當 時我購買這本書的另一動機是作者林炳炎先生提到李國鼎、孫運璿、尹仲容的回憶錄都沒提到當年美援的重要人物 V.S. de Beausset,只有嚴演存先生的回憶錄以 120 字提到他,然而據我所知,在台灣進步的過程中 Stanford 畢業的嚴演存先生自己就是一個被刻意忽略的功臣,我看過一本他寫的台灣石化業計畫書,當時他以美國華裔專家的身分擔任顧問工作,但是 70 年代以後的歷史他卻被有意或無意的跳過了,從林先生這本書才發現嚴先生早在 1957 年就遭到整肅而淡出權力中心。嗯!歷史畢竟是得勢的人寫的。
至今我還在努力消化這本專業論文,不過我佩服作者這位多次自費前往美國研究的台電工程師,也替吾母校成大感到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