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馬關條約」簽訂始末(上、中、下)
重溫「馬關條約」簽訂始末(上、中、下)
2014/04/22 07:22:49
重溫《馬關條約》簽訂始末(上)——尷尬出山
馬勇
1895年4月17日,中日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經過艱難談判終於達成妥協。這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四大條約之一,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120年過去了,我們今天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這個條約呢?
甲午戰爭自1894年夏季正式開打,幾個月下來,幾十萬清軍不僅無法阻止日本軍隊在朝鮮的進攻,而且舉三十年之國力營造的北洋海軍竟然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甲午戰爭自1894年夏季正式開打,幾個月下來,幾十萬清軍不僅無法阻止日本軍隊在朝鮮的進攻,而且舉三十年之國力營造的北洋海軍竟然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
清軍的一連串失敗,徹底粉碎了清政府、清軍以及統治階層的信心、信念和勇氣。相反,日本軍隊在一連串勝利激勵下,長驅直入,直取大清腹地。
大清國一時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與日本人繼續拼殺,或許能夠有個魚死網破,留下一股正氣;後退,像近代以來歷次中外沖突一樣,屈辱求和,雖然有失大清國的尊嚴,但誰又知道這是不是一種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呢?
平壤失陷、黃海海戰大敗後,清政府確實有了警覺。1894年9月27日,鑒於前敵指揮系統混亂情形,翁同龢、李鴻藻等重臣向朝廷建議,起用賦閑十年的恭親王奕。
恭親王奕是清廷中出名的主和人物,30多年前就以三寸不爛之舌智退英法聯軍,化解外交危機。恭親王在與西方人交往中逐步建立比較客觀的認識,看到西洋文明的價值與意義,不似那些盲目排外的人一味拒斥西洋文明,因而有“鬼子六”的雅號。十幾年前,恭親王被免去一切職務退出政治,現在有人籲請他重出江湖,顯然是看重他的外交經驗。換言之,這也意味著清廷開始轉變,不再與日本人死磕,似乎在尋找和解的可能性。
1894年10月5日,恭親王密函李鴻章,表示戰守均不可恃,應該利用外交斡旋化解危機,看看俄國、英國等友邦能否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勸說日本,息兵止爭,無傷國體。恭親王還告誡李鴻章,不要介意輿論和清議,不要只顧愛惜羽毛,逃避嫌疑,要有擔當,要負責任,要為“我大清”安危負責。
在恭親王、李鴻章等人積極活動下,列強確實表示可以居間溝通,但日本認定一個死理,就是不願讓列強介入,只願意和中國“單挑”。而且更厲害的是,日本利用在戰場上的優勢,一刻不停地進攻、進攻、再進攻,一點點粉碎中國尋求和解、尋求停戰的希望。
日本政府的目的,中國政府當然很清楚,但中國政府還是要盡量選擇中日雙邊接觸,以免給國人造成單方面求和乃至投降的印象。中國政府的困境在於,既要盡早停止議和,又不能讓人感到是中國政府求和、投降,否則大清的威嚴必將隨著戰爭結束而喪失,其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然而,中國政府這些心思都被日本人識破。中國政府先是派遣德國雇員德璀琳,稍後派遣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日本,都被日本人輕而易舉予以拒絕。日本的目的很明確,中國如果想議和,就派能夠作主的重臣比如恭親王、李鴻章前來。
恭親王剛剛復職,身體似乎也不好,此行只好落在了李鴻章的頭上。這確實是李鴻章的尷尬,李鴻章也知道此行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惡評。恭親王反復告誡李鴻章要從朝廷立場想問題,不要聽信那些風言風語愛惜羽毛。
李鴻章的尷尬在於,他在戰前竭力主張不要輕啟戰端,不主張為了朝鮮未來與日本開戰。結果朝廷頂不住開戰壓力,但朝廷並沒有任命主戰派主持戰爭,反而指派他這個不主張開戰的人去主持。這或許是戰爭不順的一個原因,但對李鴻章個人來說,肯定是一個莫名的尷尬。
戰爭不幸開始了,又不幸在事實上打敗了。到了這個時候,朝野內外竟然又找不到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議和代表,朝野上下似乎又沒有一個自告奮勇前去議和的大臣。這個使命又不幸落在了李鴻章頭上。對李鴻章來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895年2月12日,朝廷同意由李鴻章去日本全權議和。2月19日,李鴻章交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2月21日,進京與朝廷及各位大臣共商議和底牌,並與各國公使交涉,爭取同情和支持。經過與皇太後、皇上、各位大臣及各國公使連續數天密集會晤,在一些重大問題達成基本共識。3月5日,李鴻章出京回津。3月14日,離開天津前往日本馬關,一場艱難的談判正在那裡等著他。
1895年3月20日下午二時許,李鴻章在參議李經方,參讚羅豐祿、伍廷芳、馬建忠,以及日文翻譯盧永銘、羅庚齡等人陪同下,乘輪登岸,坐轎前往會談地點春帆樓。
春帆樓位於馬關紅石山腳下一個小丘上,旁邊是安德天皇的祠堂。春帆樓原本是座寺廟,大約在1862年由日本醫生籐野玄洋在這座寺廟的廢墟上重建了一家診所。籐野去世後,其家人將診所改造成了旅舍,由於其自然環境幽靜開闊,因而生意還算不錯。
在春帆樓不遠處,李鴻章略事休息,大約也是為了平靜一些難耐的心情,快到三點的時候,李鴻章在隨員簇擁下,拾階而上,步入春帆樓二樓會議室。
此次會議,中日雙方各有七人出席。日本方面除總理大臣伊籐博文、外相陸奧宗光,還有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已待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以及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口原陳政。
伊籐和李鴻章是多年前的老相識,李經方與陸奧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友情,所以他們見面後並不是劍拔弩張,而是輕鬆寒暄一段時間方才進入談判正題。
第一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交驗文書。這個環節很快完成,沒有什麼曲折。緊接著,李鴻章出其不意提出先停戰後談判。按理說,這也是議和的一般原則。然而,日軍在戰場上正處於順風順手的狀態,伊籐博文當然不願輕易答應。第一天的談判就這樣結束。
第二天(3月21日)下午,李鴻章、伊籐博文如約在春帆樓舉行第二次會談。伊籐博文就李鴻章昨天提出的停戰問題給予答復。大要是,日本全權辦理大臣認為在遠離戰地的此地約定休戰,雖不能看作是妥議和談所必需的要義,但若附有足以擔保兩國均等便利的條件時,即可允諾休戰。根據現在的軍事形勢,並考慮到因停止彼此交戰所發生的後果,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聲明應附這樣的條件:即允許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及在該處的城堡;在上述各處中國軍隊,須將一切武器、軍備等一律移交給日本軍隊。天津、山海關間的鐵路,由日本軍務官支配管理。中國政府必須承擔休戰期間日本軍隊的全部費用。清國全權大臣如果對這些條件沒有不同看法,那麼日本方面就可提出實行休戰的日期、期限、中日兩軍實際控制線等詳細內容。
對於伊籐博文的停戰條件,李鴻章不免大吃一驚,這些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他預先估計和朝廷的預案。根據陸奧的觀察,李鴻章此時似甚驚惶,面為改色,口中連呼“過苛、過苛”。
在當天的討論中,李鴻章苦苦哀求,一遍又一遍陳說無法接受這些條件的理由,但始終無法打動伊籐的鐵石心腸,伊籐不願在這些條件上作任何讓步。
3月24日下午,第三次會談還在春帆樓舉行。經向北京請示,李鴻章正式向伊籐博文提出撤銷先前提出的停戰要求,直接議和,李鴻章請伊籐博文盡快亮出談判的全部條件,中方再估量能夠接受多少。
由於日方以為本次會談只是討論停戰問題,因此當天的會晤並沒有在議和方案上作更多說明,更沒有提交方案。正是這次會談之後,李鴻章突遭槍擊,遇刺事件又會給整個談判帶來怎樣的轉機?(未完待續)
大清國一時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與日本人繼續拼殺,或許能夠有個魚死網破,留下一股正氣;後退,像近代以來歷次中外沖突一樣,屈辱求和,雖然有失大清國的尊嚴,但誰又知道這是不是一種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呢?
平壤失陷、黃海海戰大敗後,清政府確實有了警覺。1894年9月27日,鑒於前敵指揮系統混亂情形,翁同龢、李鴻藻等重臣向朝廷建議,起用賦閑十年的恭親王奕。
恭親王奕是清廷中出名的主和人物,30多年前就以三寸不爛之舌智退英法聯軍,化解外交危機。恭親王在與西方人交往中逐步建立比較客觀的認識,看到西洋文明的價值與意義,不似那些盲目排外的人一味拒斥西洋文明,因而有“鬼子六”的雅號。十幾年前,恭親王被免去一切職務退出政治,現在有人籲請他重出江湖,顯然是看重他的外交經驗。換言之,這也意味著清廷開始轉變,不再與日本人死磕,似乎在尋找和解的可能性。
1894年10月5日,恭親王密函李鴻章,表示戰守均不可恃,應該利用外交斡旋化解危機,看看俄國、英國等友邦能否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勸說日本,息兵止爭,無傷國體。恭親王還告誡李鴻章,不要介意輿論和清議,不要只顧愛惜羽毛,逃避嫌疑,要有擔當,要負責任,要為“我大清”安危負責。
在恭親王、李鴻章等人積極活動下,列強確實表示可以居間溝通,但日本認定一個死理,就是不願讓列強介入,只願意和中國“單挑”。而且更厲害的是,日本利用在戰場上的優勢,一刻不停地進攻、進攻、再進攻,一點點粉碎中國尋求和解、尋求停戰的希望。
日本政府的目的,中國政府當然很清楚,但中國政府還是要盡量選擇中日雙邊接觸,以免給國人造成單方面求和乃至投降的印象。中國政府的困境在於,既要盡早停止議和,又不能讓人感到是中國政府求和、投降,否則大清的威嚴必將隨著戰爭結束而喪失,其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然而,中國政府這些心思都被日本人識破。中國政府先是派遣德國雇員德璀琳,稍後派遣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日本,都被日本人輕而易舉予以拒絕。日本的目的很明確,中國如果想議和,就派能夠作主的重臣比如恭親王、李鴻章前來。
恭親王剛剛復職,身體似乎也不好,此行只好落在了李鴻章的頭上。這確實是李鴻章的尷尬,李鴻章也知道此行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惡評。恭親王反復告誡李鴻章要從朝廷立場想問題,不要聽信那些風言風語愛惜羽毛。
李鴻章的尷尬在於,他在戰前竭力主張不要輕啟戰端,不主張為了朝鮮未來與日本開戰。結果朝廷頂不住開戰壓力,但朝廷並沒有任命主戰派主持戰爭,反而指派他這個不主張開戰的人去主持。這或許是戰爭不順的一個原因,但對李鴻章個人來說,肯定是一個莫名的尷尬。
戰爭不幸開始了,又不幸在事實上打敗了。到了這個時候,朝野內外竟然又找不到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議和代表,朝野上下似乎又沒有一個自告奮勇前去議和的大臣。這個使命又不幸落在了李鴻章頭上。對李鴻章來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895年2月12日,朝廷同意由李鴻章去日本全權議和。2月19日,李鴻章交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2月21日,進京與朝廷及各位大臣共商議和底牌,並與各國公使交涉,爭取同情和支持。經過與皇太後、皇上、各位大臣及各國公使連續數天密集會晤,在一些重大問題達成基本共識。3月5日,李鴻章出京回津。3月14日,離開天津前往日本馬關,一場艱難的談判正在那裡等著他。
1895年3月20日下午二時許,李鴻章在參議李經方,參讚羅豐祿、伍廷芳、馬建忠,以及日文翻譯盧永銘、羅庚齡等人陪同下,乘輪登岸,坐轎前往會談地點春帆樓。
春帆樓位於馬關紅石山腳下一個小丘上,旁邊是安德天皇的祠堂。春帆樓原本是座寺廟,大約在1862年由日本醫生籐野玄洋在這座寺廟的廢墟上重建了一家診所。籐野去世後,其家人將診所改造成了旅舍,由於其自然環境幽靜開闊,因而生意還算不錯。
在春帆樓不遠處,李鴻章略事休息,大約也是為了平靜一些難耐的心情,快到三點的時候,李鴻章在隨員簇擁下,拾階而上,步入春帆樓二樓會議室。
此次會議,中日雙方各有七人出席。日本方面除總理大臣伊籐博文、外相陸奧宗光,還有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已待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以及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口原陳政。
伊籐和李鴻章是多年前的老相識,李經方與陸奧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友情,所以他們見面後並不是劍拔弩張,而是輕鬆寒暄一段時間方才進入談判正題。
第一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交驗文書。這個環節很快完成,沒有什麼曲折。緊接著,李鴻章出其不意提出先停戰後談判。按理說,這也是議和的一般原則。然而,日軍在戰場上正處於順風順手的狀態,伊籐博文當然不願輕易答應。第一天的談判就這樣結束。
第二天(3月21日)下午,李鴻章、伊籐博文如約在春帆樓舉行第二次會談。伊籐博文就李鴻章昨天提出的停戰問題給予答復。大要是,日本全權辦理大臣認為在遠離戰地的此地約定休戰,雖不能看作是妥議和談所必需的要義,但若附有足以擔保兩國均等便利的條件時,即可允諾休戰。根據現在的軍事形勢,並考慮到因停止彼此交戰所發生的後果,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聲明應附這樣的條件:即允許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及在該處的城堡;在上述各處中國軍隊,須將一切武器、軍備等一律移交給日本軍隊。天津、山海關間的鐵路,由日本軍務官支配管理。中國政府必須承擔休戰期間日本軍隊的全部費用。清國全權大臣如果對這些條件沒有不同看法,那麼日本方面就可提出實行休戰的日期、期限、中日兩軍實際控制線等詳細內容。
對於伊籐博文的停戰條件,李鴻章不免大吃一驚,這些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他預先估計和朝廷的預案。根據陸奧的觀察,李鴻章此時似甚驚惶,面為改色,口中連呼“過苛、過苛”。
在當天的討論中,李鴻章苦苦哀求,一遍又一遍陳說無法接受這些條件的理由,但始終無法打動伊籐的鐵石心腸,伊籐不願在這些條件上作任何讓步。
3月24日下午,第三次會談還在春帆樓舉行。經向北京請示,李鴻章正式向伊籐博文提出撤銷先前提出的停戰要求,直接議和,李鴻章請伊籐博文盡快亮出談判的全部條件,中方再估量能夠接受多少。
由於日方以為本次會談只是討論停戰問題,因此當天的會晤並沒有在議和方案上作更多說明,更沒有提交方案。正是這次會談之後,李鴻章突遭槍擊,遇刺事件又會給整個談判帶來怎樣的轉機?(未完待續)
2014/04/23 07:14:13
重溫《馬關條約》簽訂始末(中)——遇刺轉機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在馬關的第三次會談順利結束。李鴻章在隨員陪同簇擁下,退出會場,乘坐轎子返回住處,時間在下午四時十五分。又過了15分鐘,李鴻章一行途徑外濱町郵便電信局前,也就是距離住處僅有50米的地方,突然從擁擠圍觀中國頭等大臣的人群中沖出一個人,直至轎前,用手摁住轎夫肩膀,趁轎夫驚訝停止前進之際,舉槍朝李鴻章開了一槍。
槍手擊中了李鴻章的左眼下頰骨,血流不止。李鴻章登時感到眩暈,既弄不清究竟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的傷情有多重。眩暈時許,李鴻章恢復平靜,他知道子彈只是擊中了他的左頰,似乎並沒有生命危險,所以他稍事整理,緩慢走出轎子,神態自若,徒步登上臺階,走回旅館,充分表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大外交官的風范和氣度。
槍手擊中了李鴻章的左眼下頰骨,血流不止。李鴻章登時感到眩暈,既弄不清究竟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的傷情有多重。眩暈時許,李鴻章恢復平靜,他知道子彈只是擊中了他的左頰,似乎並沒有生命危險,所以他稍事整理,緩慢走出轎子,神態自若,徒步登上臺階,走回旅館,充分表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大外交官的風范和氣度。
事後查明,兇手小山豐太郎是一位26歲無業青年,他之所以向李鴻章行刺,是因為他覺得中日兩國發生如此大的沖突,致動幹戈,都是因為李鴻章所鼓動、所主持。在小山豐太郎看來,日本國之所以不能遂願吞並朝鮮,踏上大陸,都是因為有了李鴻章。現在,李鴻章又來日本進行議和,更是憑其三寸不爛之舌挽救清國,阻止日本對中國的進攻、對北京的佔領。所以,為了日本前途,為了激勵日本軍人向中國發動全面進攻,小山豐太郎堅決反對中日議和,決心向李鴻章行刺,就是要鼓動日本人擴大戰爭,割讓更多的中國土地。
小山豐太郎的行動並沒有達到他的主觀目的,甚至相反,他的行動幫了大清國的一個大忙。李鴻章以一人之身為大清帝國挽回了莫大損失,正如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當時就指出的那樣,這真是大清舉國之大幸。
李鴻章遇刺,痛苦的是李鴻章個人,但對於整個談判確實是一個重大轉機,而且是對中國非常有利的一個轉機。根據陸奧回憶,他在獲悉消息後立刻與伊籐博文一起趕往李鴻章的行館進行慰問。當李鴻章被刺的急電到達廣島行宮時,日本天皇也深為震驚,立即派遣宮廷禦醫前來馬關為李鴻章療傷。皇後也親制繃帶下賜,並加派護士照料,給予李鴻章最鄭重的待遇和禮遇。3月25日,天皇發布一道禦旨,表示中日兵爭尚未結束,兩國委派重臣進行協商,按照萬國通例,我日本有責任保護中國使臣不受傷害,方與國家體制相符。現在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下賤已極,竟敢出手傷害中國頭等全權大臣,因而務必按照法律處以嚴刑,庶不致再有此等狂悖不法之情事,以保護我日本國家榮譽聲名。
天皇禦旨,對李鴻章固然是很好的安慰。但是更重要的是,刺殺事件在日本國民中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國民極端痛苦,甚為惋惜,稍現狼狽之色。因為在自以為文明的國度裡,竟然發生這樣的野蠻事件,這確實也夠丟人的。為彌補缺憾於萬一,日本國內公私團體代表以及個人,在那些天紛紛前來馬關李鴻章的行館進行慰問和探視,或贈送種種禮品,日夜絡繹不絕。其在遠地者,也以電報或書信表示慰問。李鴻章行館門前,車水馬龍,麇集如市。日本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舉動,無非是向世界証明,一個喪心病狂的兇徒不能代表日本國民,日本國民是講道理、有禮貌的。
日本政府擔心李鴻章以負傷為藉口,中途歸國,一走了之,並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指責、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歐美各國再度出面斡旋。而歐美各國在國內輿論壓力下,難保沒有幾個國家會同情中國、同情李鴻章。假如真的出現這種狀況,那日本肯定要陷入空前被動,也就不得不在對中國的要求上大幅度讓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日本政府用最高禮遇善待李鴻章,其目的就是要穩住他,讓他留在日本繼續議和。但正如陸奧所擔心的,以李鴻章的聰明、智慧,日本政府僅僅在禮遇待遇上下功夫,肯定是不行的,日本人的這一槍一定要付出代價,這是篤定無疑的,否則李鴻章不會輕易答應。
那麼,什麼才是李鴻章所期待的呢?伊籐與陸奧在當天晚上籌思良久,決定為了表示日本政府的誠意,為了承擔日本員警疏虞所引發的責任,日本政府應該無條件答應先前不願答應的休戰要求。
3月28日,陸奧在李鴻章病床前鄭重其事告知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休戰的決定。陸奧說,“我天皇陛下”聞悉本月24日下午的不幸事件後,深感煩惱,對於前此未能同意的無條件休戰建議,已委託全權辦理大臣可規定期限,在某些區域內予以允諾。陸奧表示,雖然伊籐伯爵現在不在馬關,但為了從速訂定休戰條約,本大臣在任何時候均可根據中堂適宜時日,從事審查,協議有關休戰的細目。
陸奧的宣佈當然出乎李鴻章的期待,他真的想不到自己費盡力氣去爭取的內容竟然在一顆子彈的幫助下輕易實現,他個人的皮肉吃了苦頭,好在老命還在。李鴻章用繃帶包裹著的半邊臉,僅僅露出一隻右眼,這個右眼在陸奧宣佈時不自覺流露出十分高興的神情。這個微妙的瞬間並沒有逃過陸奧機敏的眼睛。
對於陸奧的宣佈,李鴻章深表感謝,表示自己雖然負傷未癒,不能親赴春帆樓繼續會談,但如果日方同意在他的病榻前舉行會談的話,李鴻章表示隨時都可以。
3月30日,伊籐博文自廣島匆匆趕回馬關,兩國全權大臣在李鴻章病床前簽署了這份停戰協議。
在停戰協定簽字的同一天,李鴻章向日本方面提交了一份照會,表示停戰協定既已畫押,可開議議和事宜,以便停戰期限未滿之先,中日雙方能夠達成和局,並表示本大臣現因受傷靜養,中外名醫均以輕出為戒,如蒙各位同事體諒,擬請即將貴方所擬和局要款開具節略,送到敝處,以便核查。如果這個辦法貴大臣認為有所不便,那麼本大臣可以在行館另辟會議處所,仍可在這裡與貴大臣相商。
根據李鴻章的提議,日本政府於4月1日下午將媾和條約草案送至李鴻章行館。日本方面提出的和約草案共計十一款,大要不外乎朝鮮獨立、割地、賠款、最惠國待遇四個大項目。
關於朝鮮獨立。草案規定中國承認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的國家,所以凡有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過去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此後一律廢絕。甲午開戰因此而來,當年日本提出這個要求時,中國政府死活不答應,現在戰場上不如人,那麼中國政府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丟掉就丟掉吧。所以關於這個議題,並沒有引起怎樣的爭論,中國政府默認了日本的方案。
關於割地。作為一個島國,作為一個剛剛興起的近代國家,日本對領土有著不可理喻的佔領欲望,它的胃口非常大,日本政府在草案中要求中國政府割讓的土地範圍超出任何想像,大致分為三大塊:一是遼東半島;二是台灣全島;三是澎湖列島。與割地相關的是當地人民,草案規定這些被割讓土地上的人民在中日雙方交接前,可以自願遷出,可以任意變賣所有田地,但是移交完成後,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
關於賠款。日本政府要求中國政府賠償三萬萬兩庫平銀,分五次交清。未交清部分,按年加抽百分之五的利息。
關於最惠國待遇。日本政府在草案中要求盡快協商簽訂兩國通商行船章程、陸路通商章程。在新約沒有簽訂前,日本臣民在中國享受西方各國所享有的同等待遇。
在李鴻章的預想中,日本政府一定會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中國索要大量的賠款,也可能會向中國索要土地,但是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日本人是這樣的貪得無厭寡廉鮮恥,沒有想到日本的議和條件是這樣的苛酷。
原本因為刺殺事件而扭轉被動的李鴻章再度陷入困境中,他在將日方提案全文報送朝廷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李鴻章提出兩點意見供朝廷參考:一、日本索要兵費顯然過多,無論如何中國都不會答應,縱使一時勉強答應了,剩下的問題可能更大,必然會弄得公私交困,所有擬辦善後事宜,勢必無力籌辦;二、奉天為滿洲腹地,中國亦萬不能讓。李鴻章強調,日本如果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並將擬索奉天南邊各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只有苦戰到底。
至於日本所擬通商新約詳細節目,李鴻章建議朝廷注意保密,不要讓各國知道,因為這些條款,特別是增加通商口岸等,都是各國多年想要而沒有要到的。
朝廷的方針是希望盡早議和,盡早撤兵,所以朝廷一再叮囑李鴻章在盡力磋磨討價還價的同時,該讓步時就讓步,不可為難避謗,廢於半途,致誤大局。
來自北京的指示太過原則,並沒有什麼可操作性,沒有就具體條款提出更正、商量的意見,眼看著雙方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李鴻章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於4月5日提出一個修正案說帖,全面回應日本方面的要求。
這個說帖根據日本原案順序,共分朝鮮自主、讓地、兵費與通商權利四項,詳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關於朝鮮自主。李鴻章在這個說帖中表示已經沒有什麼好談的了,戰爭為此而發,中國因此而敗,中國只好承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的獨立自主局外之國。
關於讓地。李鴻章指出,日本如果勒令中國照辦,這當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其後果必須充分考慮。這樣做不但不能杜絕爭端,且必令日後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傳之無窮。我輩既為兩國全權大臣,不能不為彼此臣民深謀遠慮,自應立一永遠和好相互援助之約,以保東方大局。中日兩國是近鄰,史冊文字,藝事商務,一一相同,何必結此仇舋?國家所有土地,都是列代相傳數千年、數百年無價之基業,一旦令其割棄,其臣民勢必飲恨含冤,日思報復。何況奉天為“我朝”發祥之地,其南邊各處,如被日本控制,以為訓練水陸各軍基地,隨時可以直搗京師。這樣,中國人必然生發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日本取“我祖宗之地”作為其軍事基地,作為對“我京師”的巨大威脅,隨時可以向我進攻,這不就是要和中國人世代為仇嗎?
李鴻章還強調,日本在此次開戰之初曾明白宣示,我日本此次與中國打仗,所爭者為朝鮮自主自立,非貪中國之土地。日本如果不負初心,自可與中國將此約稿好好修改,使之成為一個永遠和好、彼此援助的和約,使中日兩國屹然為亞洲東方築一長城,不受歐洲各國欺負。日本如果不這樣做,徒恃一時之兵力,任情索取,則中國臣民勢必嘗膽臥薪,力籌報復,東方兩國同室操戈,不相援助,這不正合乎外人的口味和需求嗎?
關於兵費。李鴻章指出,此次戰事,中國並非首先開舋之人,戰端已開之後,中國亦並未侵佔日本土地,論理似不當責令中國賠償兵費,這是必須說明的。當然,當戰爭進行時,美國公使願意出面調停,中國政府確曾答應適度賠償一些兵費,這完全是為了息事寧人。現在,中國政府仍然願意遵守這個承諾,只是所定數目必須公道,不能漫天要價。
關於通商權利。李鴻章表示,日本方面提出的這些權利,中國既有可以照準之處,也有必加更改之處,方能照準。中國當然願意與日本重新討論通商問題,參照與西方各國現行條約章程,重新簽訂新的條約。只是所有的優惠應該是雙向的,不能只顧及日本臣民,而不顧及我清國百姓。比如中國如果按照日方的要求準許洋商在華製造土貨,那麼必定盡奪小民生計,中國的工業也必然盡毀,所以中國政府不能不想辦法保護這些工廠。而且,中國如果完全答應日方的這些要求,那麼西方各國皆援一體均沾原則,中國企業必定立即全部被擠垮。所以,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應該遵循一個漸進的原則,不能要求中國政府不計後果,完全放開。至於具體修正條款,李鴻章一一列舉。他當然知道,通商條約談判也不會那麼容易,但這個事情畢竟沒有那麼迫切,肯定要在和約簽訂之後另行談判。
李鴻章的這個說帖長達數千言,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都盡情表達出來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陸奧在閱讀後也不能不佩服李鴻章的聰明、老到,但他並不認為李鴻章講的都有道理,更不認為日本政府應該同意這些說法。一場嚴酷的談判正在等著李鴻章。(未完待續)
小山豐太郎的行動並沒有達到他的主觀目的,甚至相反,他的行動幫了大清國的一個大忙。李鴻章以一人之身為大清帝國挽回了莫大損失,正如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當時就指出的那樣,這真是大清舉國之大幸。
李鴻章遇刺,痛苦的是李鴻章個人,但對於整個談判確實是一個重大轉機,而且是對中國非常有利的一個轉機。根據陸奧回憶,他在獲悉消息後立刻與伊籐博文一起趕往李鴻章的行館進行慰問。當李鴻章被刺的急電到達廣島行宮時,日本天皇也深為震驚,立即派遣宮廷禦醫前來馬關為李鴻章療傷。皇後也親制繃帶下賜,並加派護士照料,給予李鴻章最鄭重的待遇和禮遇。3月25日,天皇發布一道禦旨,表示中日兵爭尚未結束,兩國委派重臣進行協商,按照萬國通例,我日本有責任保護中國使臣不受傷害,方與國家體制相符。現在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下賤已極,竟敢出手傷害中國頭等全權大臣,因而務必按照法律處以嚴刑,庶不致再有此等狂悖不法之情事,以保護我日本國家榮譽聲名。
天皇禦旨,對李鴻章固然是很好的安慰。但是更重要的是,刺殺事件在日本國民中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國民極端痛苦,甚為惋惜,稍現狼狽之色。因為在自以為文明的國度裡,竟然發生這樣的野蠻事件,這確實也夠丟人的。為彌補缺憾於萬一,日本國內公私團體代表以及個人,在那些天紛紛前來馬關李鴻章的行館進行慰問和探視,或贈送種種禮品,日夜絡繹不絕。其在遠地者,也以電報或書信表示慰問。李鴻章行館門前,車水馬龍,麇集如市。日本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舉動,無非是向世界証明,一個喪心病狂的兇徒不能代表日本國民,日本國民是講道理、有禮貌的。
日本政府擔心李鴻章以負傷為藉口,中途歸國,一走了之,並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指責、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歐美各國再度出面斡旋。而歐美各國在國內輿論壓力下,難保沒有幾個國家會同情中國、同情李鴻章。假如真的出現這種狀況,那日本肯定要陷入空前被動,也就不得不在對中國的要求上大幅度讓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日本政府用最高禮遇善待李鴻章,其目的就是要穩住他,讓他留在日本繼續議和。但正如陸奧所擔心的,以李鴻章的聰明、智慧,日本政府僅僅在禮遇待遇上下功夫,肯定是不行的,日本人的這一槍一定要付出代價,這是篤定無疑的,否則李鴻章不會輕易答應。
那麼,什麼才是李鴻章所期待的呢?伊籐與陸奧在當天晚上籌思良久,決定為了表示日本政府的誠意,為了承擔日本員警疏虞所引發的責任,日本政府應該無條件答應先前不願答應的休戰要求。
3月28日,陸奧在李鴻章病床前鄭重其事告知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休戰的決定。陸奧說,“我天皇陛下”聞悉本月24日下午的不幸事件後,深感煩惱,對於前此未能同意的無條件休戰建議,已委託全權辦理大臣可規定期限,在某些區域內予以允諾。陸奧表示,雖然伊籐伯爵現在不在馬關,但為了從速訂定休戰條約,本大臣在任何時候均可根據中堂適宜時日,從事審查,協議有關休戰的細目。
陸奧的宣佈當然出乎李鴻章的期待,他真的想不到自己費盡力氣去爭取的內容竟然在一顆子彈的幫助下輕易實現,他個人的皮肉吃了苦頭,好在老命還在。李鴻章用繃帶包裹著的半邊臉,僅僅露出一隻右眼,這個右眼在陸奧宣佈時不自覺流露出十分高興的神情。這個微妙的瞬間並沒有逃過陸奧機敏的眼睛。
對於陸奧的宣佈,李鴻章深表感謝,表示自己雖然負傷未癒,不能親赴春帆樓繼續會談,但如果日方同意在他的病榻前舉行會談的話,李鴻章表示隨時都可以。
3月30日,伊籐博文自廣島匆匆趕回馬關,兩國全權大臣在李鴻章病床前簽署了這份停戰協議。
在停戰協定簽字的同一天,李鴻章向日本方面提交了一份照會,表示停戰協定既已畫押,可開議議和事宜,以便停戰期限未滿之先,中日雙方能夠達成和局,並表示本大臣現因受傷靜養,中外名醫均以輕出為戒,如蒙各位同事體諒,擬請即將貴方所擬和局要款開具節略,送到敝處,以便核查。如果這個辦法貴大臣認為有所不便,那麼本大臣可以在行館另辟會議處所,仍可在這裡與貴大臣相商。
根據李鴻章的提議,日本政府於4月1日下午將媾和條約草案送至李鴻章行館。日本方面提出的和約草案共計十一款,大要不外乎朝鮮獨立、割地、賠款、最惠國待遇四個大項目。
關於朝鮮獨立。草案規定中國承認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的國家,所以凡有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過去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此後一律廢絕。甲午開戰因此而來,當年日本提出這個要求時,中國政府死活不答應,現在戰場上不如人,那麼中國政府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丟掉就丟掉吧。所以關於這個議題,並沒有引起怎樣的爭論,中國政府默認了日本的方案。
關於割地。作為一個島國,作為一個剛剛興起的近代國家,日本對領土有著不可理喻的佔領欲望,它的胃口非常大,日本政府在草案中要求中國政府割讓的土地範圍超出任何想像,大致分為三大塊:一是遼東半島;二是台灣全島;三是澎湖列島。與割地相關的是當地人民,草案規定這些被割讓土地上的人民在中日雙方交接前,可以自願遷出,可以任意變賣所有田地,但是移交完成後,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
關於賠款。日本政府要求中國政府賠償三萬萬兩庫平銀,分五次交清。未交清部分,按年加抽百分之五的利息。
關於最惠國待遇。日本政府在草案中要求盡快協商簽訂兩國通商行船章程、陸路通商章程。在新約沒有簽訂前,日本臣民在中國享受西方各國所享有的同等待遇。
在李鴻章的預想中,日本政府一定會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中國索要大量的賠款,也可能會向中國索要土地,但是他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日本人是這樣的貪得無厭寡廉鮮恥,沒有想到日本的議和條件是這樣的苛酷。
原本因為刺殺事件而扭轉被動的李鴻章再度陷入困境中,他在將日方提案全文報送朝廷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李鴻章提出兩點意見供朝廷參考:一、日本索要兵費顯然過多,無論如何中國都不會答應,縱使一時勉強答應了,剩下的問題可能更大,必然會弄得公私交困,所有擬辦善後事宜,勢必無力籌辦;二、奉天為滿洲腹地,中國亦萬不能讓。李鴻章強調,日本如果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並將擬索奉天南邊各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只有苦戰到底。
至於日本所擬通商新約詳細節目,李鴻章建議朝廷注意保密,不要讓各國知道,因為這些條款,特別是增加通商口岸等,都是各國多年想要而沒有要到的。
朝廷的方針是希望盡早議和,盡早撤兵,所以朝廷一再叮囑李鴻章在盡力磋磨討價還價的同時,該讓步時就讓步,不可為難避謗,廢於半途,致誤大局。
來自北京的指示太過原則,並沒有什麼可操作性,沒有就具體條款提出更正、商量的意見,眼看著雙方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李鴻章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於4月5日提出一個修正案說帖,全面回應日本方面的要求。
這個說帖根據日本原案順序,共分朝鮮自主、讓地、兵費與通商權利四項,詳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
關於朝鮮自主。李鴻章在這個說帖中表示已經沒有什麼好談的了,戰爭為此而發,中國因此而敗,中國只好承認朝鮮為完全無缺的獨立自主局外之國。
關於讓地。李鴻章指出,日本如果勒令中國照辦,這當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其後果必須充分考慮。這樣做不但不能杜絕爭端,且必令日後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傳之無窮。我輩既為兩國全權大臣,不能不為彼此臣民深謀遠慮,自應立一永遠和好相互援助之約,以保東方大局。中日兩國是近鄰,史冊文字,藝事商務,一一相同,何必結此仇舋?國家所有土地,都是列代相傳數千年、數百年無價之基業,一旦令其割棄,其臣民勢必飲恨含冤,日思報復。何況奉天為“我朝”發祥之地,其南邊各處,如被日本控制,以為訓練水陸各軍基地,隨時可以直搗京師。這樣,中國人必然生發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日本取“我祖宗之地”作為其軍事基地,作為對“我京師”的巨大威脅,隨時可以向我進攻,這不就是要和中國人世代為仇嗎?
李鴻章還強調,日本在此次開戰之初曾明白宣示,我日本此次與中國打仗,所爭者為朝鮮自主自立,非貪中國之土地。日本如果不負初心,自可與中國將此約稿好好修改,使之成為一個永遠和好、彼此援助的和約,使中日兩國屹然為亞洲東方築一長城,不受歐洲各國欺負。日本如果不這樣做,徒恃一時之兵力,任情索取,則中國臣民勢必嘗膽臥薪,力籌報復,東方兩國同室操戈,不相援助,這不正合乎外人的口味和需求嗎?
關於兵費。李鴻章指出,此次戰事,中國並非首先開舋之人,戰端已開之後,中國亦並未侵佔日本土地,論理似不當責令中國賠償兵費,這是必須說明的。當然,當戰爭進行時,美國公使願意出面調停,中國政府確曾答應適度賠償一些兵費,這完全是為了息事寧人。現在,中國政府仍然願意遵守這個承諾,只是所定數目必須公道,不能漫天要價。
關於通商權利。李鴻章表示,日本方面提出的這些權利,中國既有可以照準之處,也有必加更改之處,方能照準。中國當然願意與日本重新討論通商問題,參照與西方各國現行條約章程,重新簽訂新的條約。只是所有的優惠應該是雙向的,不能只顧及日本臣民,而不顧及我清國百姓。比如中國如果按照日方的要求準許洋商在華製造土貨,那麼必定盡奪小民生計,中國的工業也必然盡毀,所以中國政府不能不想辦法保護這些工廠。而且,中國如果完全答應日方的這些要求,那麼西方各國皆援一體均沾原則,中國企業必定立即全部被擠垮。所以,外國資本進入中國應該遵循一個漸進的原則,不能要求中國政府不計後果,完全放開。至於具體修正條款,李鴻章一一列舉。他當然知道,通商條約談判也不會那麼容易,但這個事情畢竟沒有那麼迫切,肯定要在和約簽訂之後另行談判。
李鴻章的這個說帖長達數千言,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都盡情表達出來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陸奧在閱讀後也不能不佩服李鴻章的聰明、老到,但他並不認為李鴻章講的都有道理,更不認為日本政府應該同意這些說法。一場嚴酷的談判正在等著李鴻章。(未完待續)
2014/04/24 07:19:05
重溫《馬關條約》簽訂始末(下)——無奈收場
李鴻章遇刺後,中日之間的談判並沒有中斷,反而因李鴻章受傷而加快。雙方就日本原案和李鴻章的修正案進行多次書面爭議,李鴻章也向朝廷多次請示,商量對策。
朝廷在這些天對日本議和草案進行了詳細討論,吵得一塌糊塗,慈禧太後堅持遼東半島和台灣皆不可棄,即便談判決裂再戰,也在所不惜。根據這個精神,朝廷於1895年4月8日電報指示李鴻章,強調奉天乃陪都重地,密邇京師,根本所關,豈宜輕讓?台灣則兵爭所未及之地,人心所系,又何忍轍棄資敵?至於賠款,萬萬以上,中國肯定付不出來,日本如果不肯多減,中國也沒有辦法。至於通商一條,朝廷已與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密商,尋求解決辦法。增加通商口岸七處,重慶、沙市、梧州可以答應,京師、湘潭不太方便,蘇州、杭州均系內河,亦多不便。
朝廷在這些天對日本議和草案進行了詳細討論,吵得一塌糊塗,慈禧太後堅持遼東半島和台灣皆不可棄,即便談判決裂再戰,也在所不惜。根據這個精神,朝廷於1895年4月8日電報指示李鴻章,強調奉天乃陪都重地,密邇京師,根本所關,豈宜輕讓?台灣則兵爭所未及之地,人心所系,又何忍轍棄資敵?至於賠款,萬萬以上,中國肯定付不出來,日本如果不肯多減,中國也沒有辦法。至於通商一條,朝廷已與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密商,尋求解決辦法。增加通商口岸七處,重慶、沙市、梧州可以答應,京師、湘潭不太方便,蘇州、杭州均系內河,亦多不便。
稍後,朝廷又指示,南北兩地,朝廷視為並重,不到萬不得已,都應竭盡全力駁斥對方。萬一實在頂不住,那麼談判底線就是讓地應以一處為斷,賠款應以萬萬為斷。這就是朝廷的底牌。
此前,由於李鴻章意外負傷,中方亦擔心因此而耽擱正常會談,經秘密協商,由中國政府補充任命李經方為欽差全權大臣,隨同李鴻章與日本派出的全權大臣商議和約,並於4月6日照會日本政府。於是,比較正規的談判,也就沒有因李鴻章無法赴會而中斷。
4月8日,伊籐博文派人邀請李經方至寓所,提出質問,強調日方的媾和條件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已經提交,而中國使臣何以到現在都不給予明確答復呢?現在休戰時間只剩下十一天了,如果因此浪費時日,以致再動幹戈,恐非中日雙方所願見到。伊籐要求中方明天對日方條件給予明確答復。
李經方回到行館,向李鴻章報告了談判詳情,他們籌思良久,苦無對策,因為朝廷先前的指示要他們頂住、要他們堅持不讓步,現在日本方面如此態度,他們實在有點頂不住了。但是,李鴻章心中也非常清楚,朝廷不讓他們讓步,而他如果堅持讓步,這個政治責任將來只有他個人承擔了,這不是他能否承擔得起的事情,而是事關重大,必須由朝廷作主。
當天(4月8日),李鴻章給朝廷發了一個電報,詳細報告這些談判要點、細節,以為時迫事緊,如果不能適當滿足日本方面的要求,談判勢必破裂,戰火必將重燃。他建議朝廷適度讓步,可以考慮將奉天之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岫巖州四處邊境割讓,海城等地等到將來再說,這樣較之日本所劃經緯線界已減少大半。至於澎湖列島,既然已被日軍佔領,只能暫時同意允讓,因為即便不同意,日軍也不會退出。關於賠款,李鴻章答應按照朝廷先前指示,以一萬萬這個標準進行談判,他只是請示,假如日方實在不答應,始終堅執,那麼是否能夠答應適度增加點呢?李鴻章最後還不忘提醒朝廷,談判前景不容樂觀,還是及早命令前敵各將帥做好重新開戰的準備吧。
李鴻章給朝廷的電報只是備案性質,因為當時的形勢根本不容許他在馬關靜候朝廷進一步指示,更不要說朝廷是否能夠給他一個明確無誤的指示了。4月9日,李鴻章在日方不斷催促下,擔心如果繼續拖延,可能會導致談判破裂,為彌縫一時之計,向日方提交了一個修正案。
如果說日本人的媾和條件是漫天要價,那麼李鴻章的這個修正案,就是就地還錢。這個修正案的要點,就是李鴻章告訴朝廷的那兩點,一是同意割讓遼南的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岫巖州及澎湖列島,二是同意賠款一萬萬兩。
日本方面對這個修正案極不滿意。日本方面認為,他們最初的提案,本來是作為會談基礎而提出來的,並不是毫無修改餘地。但中國的修正案內容與日方的要求相距太大。
鑒於如此分歧,日方蠻橫地以為中國沒有講和的誠意,遂向中國提出一個反修正案,對李鴻章的修正案予以駁斥,重申日本的要求,並嚴厲聲稱,中方對這個和約修正案只有允或不允兩個選擇,其他也就不必口嗦了。
日方的和約修正案的提出時間為4月10日下午,地點就是春帆樓。這是中日雙方第四次正式會談,李鴻章深知事關重大,因而力疾赴會。
下午四時,伊籐博文與李鴻章稍事寒暄,直接進入正題。伊籐表示,現在已停戰多日,留給我們談判的時間已經很有限了,和約必須從速定奪,否則難免戰火重燃。日方現在準備了一個改定條款節略,以免彼此辯論,空耗時光。
日本此次提出的和約草案仍為十一款,內容上更加集中在割地、賠款和通商條約修改三個方面。
關於割地。日本方面在這個新的和約草案中堅持台灣及澎湖列島仍依原案;關於奉天南部之地,減為從鴨綠江口起,溯該江以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起,通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劃成折線以南地方,所有各城邑,皆包括在界線內。此外,凡在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屬於奉天的島嶼亦在割讓之列。
關於賠款。減為二萬萬兩。
關於通商條約修改。日本不容變更其原案,但一、新開商港可減為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二、日本國輪船的航線可修正為:甲、由長江上遊湖北宜昌至四川重慶;乙、由上海入吳淞及運河,以至蘇州、杭州。
李鴻章將日方要求向朝廷作了匯報。4月15日一大早,李鴻章收到朝廷的最後指示:先前指示,原本希望能夠掙得一分是一分,不料日本人竟是這樣不可理喻、不通人情、不給面子,那麼就這樣吧,你李鴻章可以參照先前的指示與日本人定約吧。
有了朝廷明確指示,李鴻章於4月15日下午兩點半至春帆樓與伊籐博文舉行第五次會談。這個時間較伊籐的約定早了一個半小時。
盡管有朝廷充分授權,李鴻章在這次談判中仍作最後努力。他表示,李某現在確實拿到了朝廷的禦旨,有權酌量辦理。只是這個事情實在棘手,我也不知道怎樣酌量,還請貴大臣替我酌量。
伊籐對李鴻章的請求不為所動,他強調,李大人的處境不妙,我伊籐的處境也與中堂相似,各為其主,大家都很難。中堂在中國位高望重,無人可以動搖;而本國議院權重,我伊籐做事一有錯失,即可被議。
李鴻章說,我去年在國內被滿朝言官彈劾,大家都說我李某與日本首相伊籐博文交好。想想也是,他們的說法也是對的,今天我有幸與伊籐首相議和立約,這不就是交好的明証嗎?李鴻章想盡辦法希望伊籐再作讓步。
伊籐說,你就任他們罵吧。這麼大的事情,相信他們也沒有人擔當得起,堂堂中國,大約也只有中堂一人能夠擔此重任。說便宜話的人到處都有,我伊籐在日本的處境與中堂相似。
李鴻章至此回歸主題,坦言並不是怕輿論批評,只是皇上讓我來議和,授權我酌定,如能將原約酌改數處,方可擔此重任,也算是我酌改了。請貴大臣替我想想,何處可以酌讓?比如賠款、割地兩端,總要少許讓些,讓我有個面子,即可定議。
對於李鴻章的請求,伊籐博文毫不退讓,他勸李鴻章別像在菜市場買菜那樣討價還價,日方如有可讓之處,早就讓了,何必等到現在?
對於伊籐的堅持,李鴻章也不為所動。他說,前此會議結束時,我曾請你再讓我五千萬。當時貴大臣似有同意的意思。現在,如果貴大臣兌現這個承諾,那麼我們二人立馬定約。
伊籐說,如能少讓,我肯定讓了,何必等到這個時候?
李鴻章再說,五千萬不能,那就讓兩千萬吧。現有貴國一份報紙說日本此次戰爭總兵費只用了八千萬。這個說法或許不足為憑,然非無因。李鴻章說著將這份報紙遞給了伊籐博文。
伊籐細看報紙後表示,這種報紙全是道聽途說,專與政府作對,萬不可信。
李鴻章說,我也沒有說就依這個報紙的說法為依據,我只是希望貴大臣再減去若幹。
伊籐說,我日本此次用兵費用遠多於八千萬這個數字。
李鴻章說,究竟是多少數字我不管,我只希望你能夠再讓少許,即可定議。現在只等你一句話。李鴻章甚至以古稀之人向伊籐哀求,以此少許讓步,作贈他回國的旅費。此種舉動,如果從李鴻章的地位來說,不無失態,但可能是出於“掙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也算是他盡心盡責的表示。
他們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唇槍舌戰,毫不相讓,說了用兵費用,又說割讓的土地將給日本增加多少財政收入,又說台灣礦產資源,但說來說去,李鴻章就是要讓伊籐再讓步,而伊籐則堅守不讓。
眼見賠款數額不讓,李鴻章又說到利息,希望伊籐能夠免除利息。他們在這方面也有很多討論。此外,他們還討論了遼東割讓的邊界、割讓境內居民的安排、換約手續、日本繼續駐軍的費用等非常瑣碎的細節。此次會談時間最長,結束時已到上燈時分,而其後果並無任何改變,李鴻章完全接受了日本方面的要求。雙方定於4月17日上午十點鐘簽字。這個條約因在日本馬關簽署,史稱《馬關條約》,或稱《中日講和條約》。
這個條約承認朝鮮脫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承認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庸;日本獲得中國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中國賠償日本庫平銀二萬萬兩;兩國間此前所定所有約章均自作廢,俟《馬關條約》批準互換後,重新談判新的通商行船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需交納所定進口稅;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得派領事官於各口。
兩個甲子過去了,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早已成為歷史記憶。120年後回望這段歷史,我們應該清楚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顛覆了許多既定認知:第一,這場戰爭不像兩場鴉片戰爭,中國不是被動挨打,打中國的,也不再是西方列強;第二,這場戰爭無法証明“落後就要挨打”的定律。戰前的中國,不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沒有幾個人看衰中國,中國的軍力、綜合實力也不比日本弱;第三,馬關講和証明弱國更需要外交,需要智慧;第四,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逆轉,先前幾十年洋務新政漸漸形成的那點自信因這場戰爭喪失殆盡,此後的中國亂了方寸,革命、改良、立憲、共和,中國在激進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20世紀中國的全部問題,都可從這場戰爭中找到其內在邏輯。
此前,由於李鴻章意外負傷,中方亦擔心因此而耽擱正常會談,經秘密協商,由中國政府補充任命李經方為欽差全權大臣,隨同李鴻章與日本派出的全權大臣商議和約,並於4月6日照會日本政府。於是,比較正規的談判,也就沒有因李鴻章無法赴會而中斷。
4月8日,伊籐博文派人邀請李經方至寓所,提出質問,強調日方的媾和條件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已經提交,而中國使臣何以到現在都不給予明確答復呢?現在休戰時間只剩下十一天了,如果因此浪費時日,以致再動幹戈,恐非中日雙方所願見到。伊籐要求中方明天對日方條件給予明確答復。
李經方回到行館,向李鴻章報告了談判詳情,他們籌思良久,苦無對策,因為朝廷先前的指示要他們頂住、要他們堅持不讓步,現在日本方面如此態度,他們實在有點頂不住了。但是,李鴻章心中也非常清楚,朝廷不讓他們讓步,而他如果堅持讓步,這個政治責任將來只有他個人承擔了,這不是他能否承擔得起的事情,而是事關重大,必須由朝廷作主。
當天(4月8日),李鴻章給朝廷發了一個電報,詳細報告這些談判要點、細節,以為時迫事緊,如果不能適當滿足日本方面的要求,談判勢必破裂,戰火必將重燃。他建議朝廷適度讓步,可以考慮將奉天之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岫巖州四處邊境割讓,海城等地等到將來再說,這樣較之日本所劃經緯線界已減少大半。至於澎湖列島,既然已被日軍佔領,只能暫時同意允讓,因為即便不同意,日軍也不會退出。關於賠款,李鴻章答應按照朝廷先前指示,以一萬萬這個標準進行談判,他只是請示,假如日方實在不答應,始終堅執,那麼是否能夠答應適度增加點呢?李鴻章最後還不忘提醒朝廷,談判前景不容樂觀,還是及早命令前敵各將帥做好重新開戰的準備吧。
李鴻章給朝廷的電報只是備案性質,因為當時的形勢根本不容許他在馬關靜候朝廷進一步指示,更不要說朝廷是否能夠給他一個明確無誤的指示了。4月9日,李鴻章在日方不斷催促下,擔心如果繼續拖延,可能會導致談判破裂,為彌縫一時之計,向日方提交了一個修正案。
如果說日本人的媾和條件是漫天要價,那麼李鴻章的這個修正案,就是就地還錢。這個修正案的要點,就是李鴻章告訴朝廷的那兩點,一是同意割讓遼南的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岫巖州及澎湖列島,二是同意賠款一萬萬兩。
日本方面對這個修正案極不滿意。日本方面認為,他們最初的提案,本來是作為會談基礎而提出來的,並不是毫無修改餘地。但中國的修正案內容與日方的要求相距太大。
鑒於如此分歧,日方蠻橫地以為中國沒有講和的誠意,遂向中國提出一個反修正案,對李鴻章的修正案予以駁斥,重申日本的要求,並嚴厲聲稱,中方對這個和約修正案只有允或不允兩個選擇,其他也就不必口嗦了。
日方的和約修正案的提出時間為4月10日下午,地點就是春帆樓。這是中日雙方第四次正式會談,李鴻章深知事關重大,因而力疾赴會。
下午四時,伊籐博文與李鴻章稍事寒暄,直接進入正題。伊籐表示,現在已停戰多日,留給我們談判的時間已經很有限了,和約必須從速定奪,否則難免戰火重燃。日方現在準備了一個改定條款節略,以免彼此辯論,空耗時光。
日本此次提出的和約草案仍為十一款,內容上更加集中在割地、賠款和通商條約修改三個方面。
關於割地。日本方面在這個新的和約草案中堅持台灣及澎湖列島仍依原案;關於奉天南部之地,減為從鴨綠江口起,溯該江以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起,通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劃成折線以南地方,所有各城邑,皆包括在界線內。此外,凡在遼東灣東岸及黃海北岸屬於奉天的島嶼亦在割讓之列。
關於賠款。減為二萬萬兩。
關於通商條約修改。日本不容變更其原案,但一、新開商港可減為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二、日本國輪船的航線可修正為:甲、由長江上遊湖北宜昌至四川重慶;乙、由上海入吳淞及運河,以至蘇州、杭州。
李鴻章將日方要求向朝廷作了匯報。4月15日一大早,李鴻章收到朝廷的最後指示:先前指示,原本希望能夠掙得一分是一分,不料日本人竟是這樣不可理喻、不通人情、不給面子,那麼就這樣吧,你李鴻章可以參照先前的指示與日本人定約吧。
有了朝廷明確指示,李鴻章於4月15日下午兩點半至春帆樓與伊籐博文舉行第五次會談。這個時間較伊籐的約定早了一個半小時。
盡管有朝廷充分授權,李鴻章在這次談判中仍作最後努力。他表示,李某現在確實拿到了朝廷的禦旨,有權酌量辦理。只是這個事情實在棘手,我也不知道怎樣酌量,還請貴大臣替我酌量。
伊籐對李鴻章的請求不為所動,他強調,李大人的處境不妙,我伊籐的處境也與中堂相似,各為其主,大家都很難。中堂在中國位高望重,無人可以動搖;而本國議院權重,我伊籐做事一有錯失,即可被議。
李鴻章說,我去年在國內被滿朝言官彈劾,大家都說我李某與日本首相伊籐博文交好。想想也是,他們的說法也是對的,今天我有幸與伊籐首相議和立約,這不就是交好的明証嗎?李鴻章想盡辦法希望伊籐再作讓步。
伊籐說,你就任他們罵吧。這麼大的事情,相信他們也沒有人擔當得起,堂堂中國,大約也只有中堂一人能夠擔此重任。說便宜話的人到處都有,我伊籐在日本的處境與中堂相似。
李鴻章至此回歸主題,坦言並不是怕輿論批評,只是皇上讓我來議和,授權我酌定,如能將原約酌改數處,方可擔此重任,也算是我酌改了。請貴大臣替我想想,何處可以酌讓?比如賠款、割地兩端,總要少許讓些,讓我有個面子,即可定議。
對於李鴻章的請求,伊籐博文毫不退讓,他勸李鴻章別像在菜市場買菜那樣討價還價,日方如有可讓之處,早就讓了,何必等到現在?
對於伊籐的堅持,李鴻章也不為所動。他說,前此會議結束時,我曾請你再讓我五千萬。當時貴大臣似有同意的意思。現在,如果貴大臣兌現這個承諾,那麼我們二人立馬定約。
伊籐說,如能少讓,我肯定讓了,何必等到這個時候?
李鴻章再說,五千萬不能,那就讓兩千萬吧。現有貴國一份報紙說日本此次戰爭總兵費只用了八千萬。這個說法或許不足為憑,然非無因。李鴻章說著將這份報紙遞給了伊籐博文。
伊籐細看報紙後表示,這種報紙全是道聽途說,專與政府作對,萬不可信。
李鴻章說,我也沒有說就依這個報紙的說法為依據,我只是希望貴大臣再減去若幹。
伊籐說,我日本此次用兵費用遠多於八千萬這個數字。
李鴻章說,究竟是多少數字我不管,我只希望你能夠再讓少許,即可定議。現在只等你一句話。李鴻章甚至以古稀之人向伊籐哀求,以此少許讓步,作贈他回國的旅費。此種舉動,如果從李鴻章的地位來說,不無失態,但可能是出於“掙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也算是他盡心盡責的表示。
他們二人你一句我一句,唇槍舌戰,毫不相讓,說了用兵費用,又說割讓的土地將給日本增加多少財政收入,又說台灣礦產資源,但說來說去,李鴻章就是要讓伊籐再讓步,而伊籐則堅守不讓。
眼見賠款數額不讓,李鴻章又說到利息,希望伊籐能夠免除利息。他們在這方面也有很多討論。此外,他們還討論了遼東割讓的邊界、割讓境內居民的安排、換約手續、日本繼續駐軍的費用等非常瑣碎的細節。此次會談時間最長,結束時已到上燈時分,而其後果並無任何改變,李鴻章完全接受了日本方面的要求。雙方定於4月17日上午十點鐘簽字。這個條約因在日本馬關簽署,史稱《馬關條約》,或稱《中日講和條約》。
這個條約承認朝鮮脫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承認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庸;日本獲得中國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中國賠償日本庫平銀二萬萬兩;兩國間此前所定所有約章均自作廢,俟《馬關條約》批準互換後,重新談判新的通商行船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需交納所定進口稅;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得派領事官於各口。
兩個甲子過去了,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早已成為歷史記憶。120年後回望這段歷史,我們應該清楚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顛覆了許多既定認知:第一,這場戰爭不像兩場鴉片戰爭,中國不是被動挨打,打中國的,也不再是西方列強;第二,這場戰爭無法証明“落後就要挨打”的定律。戰前的中國,不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沒有幾個人看衰中國,中國的軍力、綜合實力也不比日本弱;第三,馬關講和証明弱國更需要外交,需要智慧;第四,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逆轉,先前幾十年洋務新政漸漸形成的那點自信因這場戰爭喪失殆盡,此後的中國亂了方寸,革命、改良、立憲、共和,中國在激進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20世紀中國的全部問題,都可從這場戰爭中找到其內在邏輯。
(本文作者馬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文明通論》、《晚清二十年》等。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