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又一個香港模式


鄒景雯 2013/07/10

 

台灣與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A),當然是好事,總比沒有好。但是內行都知道,其中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對台灣當前經濟政策的再平衡價值。

為什麼這些年來說來說去就是紐西蘭與即將排上議程的新加坡?因為,這是最軟的兩顆柿子,早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經著手推動。紐西蘭拔得「頭籌」,是中國香港模式的翻版,待今天文本正式公布後,大家可以逐一檢驗箇中條文,做為評斷政府這次談判績效的根本。

之所以稱為香港模式的複製,早在三年前馬政府蒙著頭與中國洽簽ECFA,並誑稱可以藉此與各國廣簽FTA時,稍具基本實務知識的人即可斷言:下一步頂多就是台紐協議。如今,果不其然。看看香港的經驗,自二○○三年香港與中國完成《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港CEPA)後,二○一○年即是與紐西蘭簽署《香港與新西蘭緊密經貿合作協定》(港紐CEPA)。所謂香港模式此之謂也。

除了程序一致,必須注意:香港獲准可以單獨對外拓展自貿協定,是依據香港基本法,因此名稱是「中國香港」,在此前提下,香港與「祖國」簽的叫安排(Arrangement),與紐西蘭簽的則是以WTO會員身分達成協定(Agreement)。Arrangement與Agreement在國際條約的法律位階不同,後者是國際間的正式協定,前者則是非正式、非官方。台紐ECA的實際文字又是如何?可以做為比較。

台紐兩國連續四年貿易逆差,去年我出口至紐西蘭五.二億美元,紐西蘭進口台灣六.九億美元。了解這些數據與相關品項,進步的公民,可以正確判定兩國逐步降低關稅的效益與影響,絕不會為政府的過度自我吹噓所惑。


記者鄒景雯/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