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在台被誤解
李尚仁 2013/05/08
最近台灣媒體大幅報導希臘政府裁減15000名公務員,以致高達百分之二十七的失業率會更升高。這只是問題一端。近來其醫療體系由於積欠藥廠款項,使藥物供應經常中斷;失業率高讓新納粹政黨「黃金黎明」崛起,不只首度在國會獲得席次,還導致暴力攻擊少數族群的事件大增。希臘這場悲劇離落幕還遠。反觀台灣媒體對希臘的相關報導,大多只重複以下片面說法:社會福利太好養成希臘人民生活懶散、工時短又不努力,以致國家入不敷出而發生財政危機。然而,英國和德國的媒體早已指出,所謂希臘人懶散的說法是錯誤的刻板印象;根據歐盟一項調查,希臘人工作時數在歐洲還算是高的。台灣媒體卻一味誤導、將問題歸罪於社會福利與受薪階級。
輕稅簡政換取支持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對於希臘統治階級與國際金融集團所扮演的重大角色,幾乎隻字不提。當初希臘為了讓國債比率符合加入歐元區的形式條件,和高盛銀行「換匯」。高盛提供希臘相當於28億歐元的美金與日圓,後者10年後再以歐元換回;高盛則在交易中賺進數百萬美元。接著希臘政府又將機場捐、樂透、過路費的未來收入,以類似方式對外「出售」,將抵押貸款轉為名目上的委外所得,其中大半所得用在盛大舉辦2004年奧運。這種將貸款巧立名目為換匯、委外的「創意會計」,是希臘財政危機的原因之一。
此外,希臘的銀行向德國銀行取得廉價信貸,再轉放款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08年金融海嘯發生,此做法造成希臘銀行體系不穩。法國銀行的貸款則讓希臘大肆進行軍購,2005到09年間分別向法國購買幻象機與向美國購買F-16,這筆軍購佔這段時間希臘進口金額百分之四十。事實上,多年來希臘軍費佔GDP比率一直在歐洲名列前茅。二戰後希臘右翼政府長期執政,打壓工人農民,並以「輕稅簡政」 換取資產階級支持,結果造成稅收不足與逃稅文化,其中尤以擁有海外國籍的鉅富所掌控的船運業與金融業最為嚴重。這是希臘財政不良的根本因素。《衛報》訪問希臘民眾,答曰:希臘只有窮人和傻瓜才繳稅。
從希臘危機學教訓
近來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觀」又成話題。問題是台灣媒體不只國際新聞少,還戴著右派眼鏡看世界,由統治階級角度做片面報導。若真要從希臘危機學到教訓,台灣媒體該做的比較是:雅典奧運與台北花博、世大運的異同;台灣金融界爭取前進中國有無類似希臘銀行進軍東歐的風險;以及兩國為何同樣有稅基過小、無法向財團與富人收稅的財政問題。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