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馬來西亞政權輪替功虧一簣,執政挑戰更為艱鉅
賴怡忠 2013/05/06

 此次馬來西亞大選執政的「國家陣線」獲勝,但國會席次較上次140席進一步縮水至133席,此次的選舉也可說是歷年來戰況最接近的選舉。以現任總理納吉為主的執政「國家陣線」十三黨聯盟,與以前副首相安華等為主的三黨反對聯盟「人民聯線」,選前的民調差異就十分接近,不少人預期這次有可能會變天。

 


圖右為現任總理納吉。圖片來源:CeeKay's Pix

 

[新聞] 國陣慘勝未能奪回三分二優勢 馬來票不規轉向政治版圖没變

 

馬來西亞執政黨從建國至今從來沒被輪替過。過去要發生變天的困難,與其說是執政能力特別強而受到人民的支持,還不如說多這其特別的選舉體制有關。馬來西亞透過操縱選區分劃(Gerrymandering),搞出一堆小人口的鄉村選區,以及幾個超大人口的都會選區,但這些選區是「一人一票,區區等席次」,這個結果使得「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基本ABC形同廢文。就有研究指出,平均來說一張鄉村地區票可以抵得上六張城市地區的選票。由於鄉村地區是執政聯盟支持者的大本營,因此這個制度是確保執政黨長期在位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看到2008年執政黨在只獲得50.27%的選票下,取得在國會中六成三的席次,主因就在於其在139個小選區中贏得112席。

 

這個選區設計也與族群差異有關。占馬來西亞人口六成五的馬來人多居住在鄉間,而華人及印度族裔則多落居於城市,當然這個發展與英國對馬來半島攏絡華人並帶來印度工人等殖民手段有關。這也造成馬來西亞在獨立後,馬來人與華人、印度人族群關係一直是個政治問題,馬來西亞甚至以憲法保障馬來人的特殊待遇。這次當同屬於執政連盟的前副首相安華投入,不僅拉走部分馬來選票,華人族群在21世紀後也出現從執政連盟(馬華公會)投向反對黨轉移的穩定趨勢,這次更有占總選舉人數五分之一,超過260萬的初次投票者參與投票。加上對執政黨長期壟斷權力的不滿,使得這次選舉的戰況激烈異常,致使外界多認為這次出現政黨輪替的機會最大。

 

其實2008年選舉就出現對執政聯盟的警訊,當時執政聯盟首度失去2/3可修改憲法的國會多數,顯示選民的不滿。新任總理多被西方學者認為是親改革陣線者,包括廢除了可任意留置人民的內部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同時也將馬來西亞的對外政策從過去馬哈地、巴達維等人強烈的反美色彩,認為亞洲在族群上絕不能容納包括澳洲、紐西蘭等西方人的觀點脫離,還加入了美國所主導TPP的協商,因此美方在內有不少人私下希望可以保住納吉政權,認為這不僅可以持續納吉新政,還可以強化執政聯盟內部箝制馬哈地黨羽的保守勢力。特別對美國人來說,對馬哈地當年堅持搞排美去澳的東亞經濟圈(East Asia Economic Group)的不悅記憶猶新。同時馬哈地在90年代也是與江澤民、李光耀等一搭一唱高喊亞洲價值論,為拒絕民主政治改革的立場背書。因此對不少西方人來說,納吉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對可能有執政希望的反對陣線,西方世界多認為這是個不確定因素,不僅新手上任必定問題叢生,同時其領袖安華在選舉中為了進一步爭取伊斯蘭選票所做的發言,讓不少觀察家膽戰心驚。歐美國家此舉當然有國家利益的考量,但是這種態度實際上變成了不公平選舉與對反對勢力落井下石的幫凶。

 

當然馬來西亞選舉的舞弊事件層出不窮,買票傳聞也所在多有,反對黨指控執政聯盟舞弊,在選前,媒體也是赤裸裸的為執政連盟助選。因此與印尼相比,馬來西亞的政治民主程度還落後相當差距。因為執政連盟驚險獲勝,所以執政連盟的正當性會一直受到質疑。

 

而隨著選舉結果確定,可看出選後的新執政聯盟,不具掌握國會三分之二的修憲多數。在政改方面,現在的執政聯盟當然不會動對其有利的選區分劃,反對聯盟也沒足夠票數可以對其動刀,這意味著位來馬來西亞內部將會進入一段政治前景不明的混亂期,馬來西亞應會進入一段相對內縮的時期,因此對於東南亞來說,這意味著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等人口與經濟規模大國的重要性會更加提升。

 

由於總理納吉將執政黨慘勝的原因歸咎於華人海嘯,如果這個指責/歸罪不變,在其勝選的正當性已經被質疑時,馬來西亞有可能在未來會爆發激烈的族群問題。2006-2011在泰國出現被罷黜的塔克辛勢力與親泰皇勢力的激烈對壘是否會在馬來西亞重演,值得進一步觀察。但馬來西亞的國際影響力會出現跌落跡象應該是可預期的。

 

賴怡忠

本文作者是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 資料來源: 想想Thinking Taiwan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