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分化策略】失意政客的舞台!
sophist4ever 2013/03/07
一九二二年對孫中山來說,是非常挫折的一年,孫中山屢次希望在南方成立新政府來對抗在北方的北洋政府,卻不斷的失敗。最倚重的軍事將領陳炯明還倒戈相向,炮轟當時南方政府的「總統府」,以武力相逼,硬將孫中山趕下非常大總統的位子。落魄的孫中山只好躲到上海租界,美其名是「專心研究三民主義,著書立論」,其實就是一個沒人要理的失意政客,已經要逐漸淡出政治舞台。但是不甘寂寞的政客永遠會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為了重掌權力會無所不用其極,也往往成為了外國勢力最好的利用目標。擅長見縫插針搞統戰的共產黨,又特別精於此道,往往尋找這種失意政客來進行政治合作。
在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俄共產政權一方向打著內戰,一方面積極向周圍地區輸出共產革命,到了一九二二年時,包括俄羅斯及周圍國家已經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同時共產黨人也不斷希望將共產革命輸入中國,但是卻不是那麼成功。原因除了當時中國是由軍閥割據,各個軍閥擔心共產勢力坐大,影響自己的政權外,俄國從清末以來,一直是侵略中國最兇、最狠的國家,也讓一般的中國知識份子深懷戒心。當時在中國各有勢力範圍的歐美列強,也憂心蘇聯共產勢力在中國壯大,會影響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因此對於各國租界內的各種農工運動,也頗有戒心。這種種的因素讓共產黨人在中國的發展處處碰壁,試圖接觸幾名較有實力的軍閥與政客,希望與之合作的計畫都不成功。
對當時的共產黨人而言,更雪上加霜的是外蒙古的問題。在歷史上,只要中國的中央政權不穩,外圍的地區一定會出現獨立運動,這幾乎是中國歷史上的不變定律。外蒙古在清末民初的混亂中當然也出現分離運動,試圖驅逐中國的勢力。在混戰中,外蒙古的軍閥與王公們各自尋求了俄國的軍事奧援,這是一筆爛帳,暫且不表,重點在於最後蘇聯共產紅軍取得勝利,而且請神容易送神難,蘇聯紅軍打算長期駐軍外蒙古,扶植親蘇聯政權。北洋政府雖然也是私心自用,整天爭權奪利,但是這些軍閥至少知道讓蘇聯紅軍駐軍外蒙古這件事萬萬不能同意,否則將招至輿論嘩然。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於蘇聯進軍外蒙古,多認為是另一種形式的「侵略」。蘇聯與北洋政府就外蒙古事件進行很多回合的談判,也因此完全沒有結果。
蘇聯對外蒙古的「侵略」,讓共產黨人尋求合作對象,變的更加的困難。因為還有點聲望,有機會「問鼎中原」的人物,都不會選擇與當時的蘇聯共產黨人公開合作,以免自毀長城。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明白他們需要一個突破口,一個已經走投無路的失意政客,願意不顧一切與蘇聯共產黨人合作的人。扶植這個人成立另外一個「中國政府」,一來可以作為輸入共產主義與培養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基地,二來可以由這個「中國政府」來承認蘇聯在外蒙古駐軍的合法性,給予北洋政府壓力。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失意的孫中山就是蘇聯共產黨的突破口。孫中山在一九二三年與當時蘇聯的外交部副部長越飛,共同發表了「孫越宣言」,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縱觀「孫越宣言」全文,字裡行間的確充滿了和平善意,但是世界上的所有惡毒的陷阱,都是包裹著甜美糖衣的。蘇聯在「孫越宣言」裡的各種保證,包括第一條蘇聯同意「共產組識,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勢。」全是屁話,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最後的答案。而孫中山在「孫越宣言」裡,赤裸裸的同意「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由中俄共管」、「承認俄軍在外蒙古駐軍的合法性」,卻嚴重的傷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堅持不與蘇聯妥協的北洋政府在看到「孫越宣言」後,感到憤怒並不令人意外。只是顢頇無能的北洋政府,已無力捍衛國家的利益,對外被蘇聯共產黨玩的團團轉,對內還被失意政客倒打一耙。
中外歷史上,因權慾薰心而被人利用的失意政客俯拾即是,除了出賣自己的靈魂也出賣了國家。藍綠政客都應該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