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看德國對核電如何講道德


蔡岳勳 2013/03/21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說:「核四是知識問題,不是道德問題。」後來引起許多不同的爭辯與議論。但龍部長曾長期旅居德國,也是德國公民的媽媽,應該瞭解,核能爭議在德國有相當久的歷史背景,也應該至少知悉,德國政府在決定廢核政策前,召集了社會各界專家與領袖組成道德委員會(Ethic Commission for a Safe Energy Supply),公開對話討論德國核電的存廢立場,並做成後來德國政府據以宣布廢核政策的最終報告書過程。

在二○一一年三月福島核災後,德國梅克爾總理召集了德國各領域、立場不同的專家學者(涵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等),並由德國前環境部長與德國研究基金會主席(DFG,相當於我國的國科會),共同擔任此一道德委員會的主席,進行德國是否應該廢核的討論與爭辯,尤其聚焦在德國未來能源政策的道德、永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上。

道德委員會的討論除了公開外,亦透過現場直播,讓德國人民可以瞭解,經過近兩個月的討論,道德委員會在二○一一年五月底發表了最終報告書,建議德國廢核進行未來的能源轉換,而梅克爾政府也隨即宣布二○二二年廢核的政策。

再次細讀這份最終報告書的內容,值得令人注意的,倒不是這種社會賢達召開國是會議的過程(台灣不也召開過許多次),而是裡面所呈現出來的深層討論內容。我們需要瞭解德國這個道德委員會的成員,對於核能利用的立場差異非常大,但經過爭論,這份最終報告書最終總結了,決定未來德國核能發展的道德立場有兩點基石,就是永續性與責任,不僅需要思考人類發展與自然間的關係,也需要考量,社會發展留給下一代的負擔與資產是什麼?

道德委員會進而就以下幾個重要問題進行利用核電爭論:風險、氣候變遷、能源安全、成本效益、財務負擔、國家競爭力、研究與創新、避免進口能源依賴等。

在風險的部分,這份最終報告也指出人類現階段對於核能科技掌控與風險評估是有問題的,科技有其極限,但一旦發生核災的損失衝擊遠超過其所帶來的益處,而福島核災的經驗也證明了這點。而在道德委員會內部,原本反核與擁核對於風險與效益的對話沒有交集,但隨著討論的進行,逐漸形成交集是,如果核能的風險如此巨大,也無法通過道德的檢驗,其他的能源能夠替代嗎?德國是否有能力進行如此大的能源轉型?代價是什麼? 益處又是什麼呢?

經過道德委員會深入的辯論,最終報告書的結論是,奠基於德國現有的基礎,在短期間廢核進行能源全面轉型是可能的,但需要的是整個社會全體同意並承擔這樣的發展方向與努力。道德委員會在其最終報告書裡面,仔細的檢視了德國廢核後應如何發展所需的政策與科技方向,除了同意廢核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德國永續發展未來,並做出了相當具體的建議措施。

但這一切建議措施的前提是,德國全民必須同心合作,無論是政治法律、經濟或是科技,必須全面整合,共同承擔這樣的發展方向,才有可能達成。

許多能源政治或是經濟學者稱德國的廢核轉型,是一場豪賭。但不管是否賭贏賭輸,我們都能看到德國在歷經數十年來擁核廢核的爭辯後,社會深層的討論辯證出他們國家的未來方向是什麼?能源轉型的辯證,已經成為德國社會再一次全面進化改變的重要過程。德國這樣的發展未來一定還有波折,但至少,他們已經選定目標站定位置了。

我們是否也能期待相同的事情能在台灣發生呢?對於國家發展的未來方向,現在執政的政府是否能夠開放心胸,讓人民了解我們可能有的選項在哪裡?相關的道德與社會論述呢?而不是永遠的恐嚇與錯誤的資訊,或是精密的政治算計!

再這樣下去,即使公投了,無論擁核、反核在台灣社會裡面永遠沒有交集,這個議題,也只是一直持續撕裂台灣社會,更不用論我們是否能夠能有機會齊心同德,理出一個台灣未來該怎麼走下去的方向。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