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以真理為基礎的民主

by Tottoro 2011/07/13

前 幾天和一位台灣好友有一段令人感觸良深的談話。根據這位年輕朋友的轉述,當綠營人士在談轉型正義或台灣過去的歷史時,不僅是中國黨的支持者,包括中間選民 都會覺得這是民進黨在炒作議題,會對此厭煩。他說,尤其是「天龍國」的國民會認為,我們應該放下仇恨向前看,台灣才能進步。

這位朋友並非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他討厭邏輯不通的人事物,也認為台灣的前途本來就該由2300萬的台灣人決定。明年的114日,跟我們一樣他也會回鄉投小英和民進黨一票。不過,據說他在台灣的朋友之中,許多人仍舊把民進黨定位為滋事的暴力黨,老是要挑起族群對立,而且永遠活在過去。

民進黨到底有沒有炒作二二八的議題,有沒有消費白色恐怖時代的悲情,這些當然是可受公評之事。但是,這種不要緬懷過往只要往前進的說法,其實只能用「愚蠢無知」四個字來總結。

以德國為例,這個國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尤其在二戰之前,因納粹的獨裁執政犯下了多少錯誤,也造就了難以想像的屠殺悲劇。但是,德國之所以能在戰敗後從新站起來,就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能夠勇敢誠實的面對過去。西德首任總統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在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罪行時表示:「這段歷史的現在和將來都是全體德國人的恥辱。」19491959年之間豪斯不斷敦促他的西德同胞,特別是年青的世代,一定要記住納粹歷史的罪行,才可能建立一個以真理為基礎的民主政治。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也曾指出,「新的德意志國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對猶太民族犯下了罪行,並盡義務作出物質賠償時,我們才能與納粹的罪惡一刀兩斷.....我們必需克服過去的不幸經歷,才能從中為未來得到正確的結論。」

假如,德國人像許多台灣人一樣,也對自己的過去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敷衍態度,今天的德國會如此強盛,能夠在歐盟中扮演舉足輕重、並受全世界敬重的角色嗎?

那些以進步為藉口而漠視歷史的說法,其實才是阻撓台灣向前進的絆腳石。只要歷史的包袱和不公不義的過去不解決,我們的精力就永遠耗損在這些爭議和怨恨之中。台灣的歷史中有這麼多沒有結案、沒有加害者的謀殺案,我們這些旁觀者又憑什麼要求受害的家屬忘記傷痛?

如同日前(71日)才舉行的「陳文成博士殉難30週年紀念會」,在過去的三十年來,陳文成本人和他的家人受到的屈辱至今未償。這位才華洋溢曾經被預言會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台灣子弟,廿八歲即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並取得美國九級精算師的證照,之後被網羅到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統計系擔任助理教授。陳文成心繫台灣的民主發展,積極參與人權組織,並在支援「美麗島雜誌」的捐款支票上,光明正大的寫上自己的姓名,因而惹來殺身之禍。1981年他返台探親,兩個多月不到,就遭到警備總部的約談和酷刑,死後還遭棄屍台大校園,並被警總專案小組污名化為「畏罪自殺」。

當時卡內基美隆大學校長塞爾特(Richard Cyert)博士,多次發電報給總統府要求查明真相,並直接質問蔣經國:「我的陳文成教授呢?」經賽爾特博士的奔走,美國著名退休法醫魏契(Cyril Wecht) 來台驗屍後確認陳文成是他殺身亡。當時的新聞局長宋楚瑜,還要求美聯社記者在報導中只能用「審視屍體」而不准使「驗屍」兩字。塞爾特校長後來不僅在美國國 會聽證會作證,到白宮陳情,要求國民黨停止在美國從事校園間諜的活動,甚至要求美國政府停止軍售給戕害人權的中國國民黨政府。

陳文成博士是在198173日罹難的,當年,他是31歲。

31
歲的陳文成當時抱著未滿週歲的兒子,留下了這張父子兩人的最後合照。

和我們聊天的這位好友,剛好也快滿31歲了。我問他:「你所說的那些認為談二二八或白色恐怖時代是炒作挑撥的朋友們,大概也都是這個年紀吧?」

陳文成博士的悲劇和林義雄先生家的血案,以及成千上萬不分族群受到國民黨政權殘害的故事,並非古早的時候才會發生的事。一個月前還沸沸揚揚的江國慶案件,全台灣都知道他是冤死的。結果呢?

民主並不是只是選舉投票而已,所謂「以真理為基礎的民主」其實就是實事求是和公平正義的精神。如果我們一直默許這樣不公不義的事持續上演,台灣社會和法治制度甚至人民心中坑坑窪窪的空洞,將永遠不會平整。

你,還是無所謂嗎?最好今天就開始燒香拜拜或禱告,期待自己的下一代千萬別哪天
被「江國慶」了。

參考資料:

1.
Repairing the Past: Confronting the Legacies of Slavery, Genocide, & Caste
2.
30 years after murder, NTU holds memorial for Taiwan democracy hero Chen Wen-cheng
3.
Dr. Chen Wen-Chen's Death

 

4.陳文成博士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