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台語文迷思在台灣 Finding Words for Taiwan

by Ko Tsi-jin 2011/06/16

對於台語文, 台灣社會存有普遍的迷思, 列舉數端如下:
 
一、漢字本位迷思。台 灣現行漢文體系擁有舉世無雙取自漢字偏旁的 ㄅㄆㄇㄈ拼音系統,漢字方塊自給自足, 於是羅馬字體系裡的英美語文雖然學得如火如荼, 但如果要把漢字轉為羅馬拼音, 連學校裡的語文老師都沒有十足把握, 這是台灣教育長久以來缺乏羅馬字教育的結果, 使得大多數人沒有用羅馬字拼音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欠缺, 經常轉化為對漢字正統與純粹的堅持, 視台文系統裡的羅馬字成份為非我族類的異端與雜質, 把一套已具有完整規則與歷史傳統的書寫體系,輕率誣指為火星文。
 
二、英文本位迷思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生投書所指出的台語羅馬字子音系統如「p」、 「ph」、「b」的「清音不送氣」、「清音送氣」、「濁音」 三元對立,和英文不同,然而台灣教育把英文學得虎虎生風, 很多人一看到abc就以為是英文,然後就質問為什麼相同的發音, 台文的「p」不和英文一樣拼成「b」、「t」不拼成「d」等等, 實在讓人無奈又好笑,就像同為abc的法文和英文發音規則不盡相 同,難道就要質問法文為什麼不和英文一致嗎?
 
三、台語多數迷思。有 學者投書說,占台灣「絕對多數」的台語群, 要學學瑞士最大德語群的氣度。這種觀點的誤解真是驚人。 瑞士的德語是貨真價實的最大語言,在台灣相對應的自然是「國語」 ,台語則是許多人不會講、不常講, 連寫個字都一堆高級文藝人期期以為不可,有這樣窩囊的「 絕對多數」嗎?由此可見,台語的濃厚的本土色彩與草根傳播, 造就出一種很抽象的社會高度以及很虛幻的強勢形象, 然而其實台語的社會語言強度是很弱的, 看不懂也不想懂台語文字的台語文盲是有很大發言權的。
 

四、去政治化迷思。全世界的母語復振運動, 都必然和政治運動有親近關係, 愛爾蘭獨立運動和語言復興訴求之間就是典型的例子。提倡母語、 書寫母語,根本毋須刻意政治化,而是會自然而然政治化, 因為國族建構根本就在其中如今華語霸權、母語弱化的台灣社會, 也就是政府推行「國語」政策的政治化結果, 自然要以政治的力量去挽回。十足政治化的「國語」及其擁護者, 有什麼立場說台語文復興運動是「政治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