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花博的價值 由納稅人決定

by 紀志毅 2010/10/06

近日因台北市花博的花價問題,台北市政府常以「價格不等於價值」來回應外界的質疑。從經濟學的觀點,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另一半的問題是:價格低的還是價格高的東西,價值比較高?台北市政府應該是認為高價格的東西價值高,但經濟學的觀點未必是如此。古希臘的哲學家對價格機能有不少疑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鑽石與水的矛盾」: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但其價格卻相當便宜;相對的,有沒有鑽石並不影響人的生命,但其價格卻相當昂貴。包括亞里斯多德在內的大哲學家,因而懷疑是否價格機能出了問題。這個「公案」持續困擾後來的思想家,直到19世紀末有了「邊際效用」理論後,才得到解答。

價值能否超過成本

水(以及任何產品)為消費者提供許多重要性不同的功能,為了這些功能,我們願意付出的價格也不同。當水稀少時,我們一定優先將它拿來延續我們的生命,也會不惜代價去搶水,這個代價大約代表水的價值。當水充裕時,我們會拿水來澆花,此時我們對於水所願意付出的價格,只反映了它所提供的灌溉功能,但水的價值,卻是我們為了它各種用途所願意付出的代價的總和,包括延續生命以及灌溉。換句話說,水的價格越低,它的價值越高。

在花博花價的紛爭中,北市府似乎把成本跟價值混在一起。花是否買貴了,影響的是花博的成本,以及花博的毛利。價值是由消費者看了花博後的感受而定,就像手工麵雖然成本高於機器做的,但消費者是不是認為手工麵有其價值,是看煮好的手工麵是否顯著優於機器麵,而不是老闆說了算。同樣的,花博的價值是由民眾而不是由北市府決定。另外,花博並不是由民間投資,因此,納稅人還要關心,花博創造的價值(所有參觀過的人的滿足感),是否能超過花博的成本。

和2006年泰國清邁的花博相比,台北花博要讓納稅人滿意可能很困難。清邁花博只花了18億元,其中原因除了土地及人工便宜外,還加上它是「世界」花博會,由各國興建自己的展覽館,相互爭奇鬥豔。泰國的觀光點向來對本國人免費或收低廉的門票,花博也是,因此各地泰國人參觀花博的人,都享受到了高「價值」。清邁的外國觀光客本來就多,一城的來客量就超過台灣,花博更是將人數推上高峰,賺進了大量外匯。展覽後,清邁將展覽場地整理成住宅用地,以低價格供建商建造平價住宅。這些平價住宅可不是大樓型的國民住宅,而是有庭院的平房或兩層樓房;這也算是清邁花博另外創造的價值。

台北花博已花費鉅資,雖然有台灣各式花卉,但看不到其他國家的。此外,國人票價沒有優惠,展覽後的用地目前用途不明,但可以預見的是,它只會讓台北房價更貴。所以,要和清邁花博的成就相比,只剩下吸引外國觀光客這項。我寒暑假都到清邁教書,華航台北直飛清邁的航線相當熱門,其中除了台灣觀光團,大多是在台北轉機的西方人。根據我的「懶人民調」,我聊過天的西方人都是純轉機,都不順便進來台北玩。我不期待有很多外國人專程為花博到台北,但如果台北花博展覽期間,能吸引這些到台北門口的人進來逛逛,也算是增添了花博的價值。

(作者為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