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的下水道
馬英九最近正透過密集的競選廣告宣揚污水下水道建設,作為他在《沈默的魄力》一書所提各項政績的代表作。問題是,政績不僅要有硬資料(hard data)佐證,還要比較效能、看市民的感受。
馬英九在《沈默的魄力》一書中宣稱,任內把污水下水道建設用戶接管率從四十點○六%提高到八十三點一%,效能全國第一。事實上,依實際門牌數統計,台北市的接管率只有五十五%。這個數字的確全國第一,但在國際評比上遠落在澳洲、巴西和日本之後,甚至比斯洛伐克都不如。
再說,馬英九的成就可說是建立在其他縣市的痛苦上。根據營建署的統計,台北市在馬英九任內總共投入三百五十一點一六億元進行下水道建設,而同一期間全國的 總投入金額為八百五十四點八八億元;換句話說,台北市人口數不及全國總人口的十二%,卻在下水道建設上花掉全國四十%的經費。
這種資源分配不公,在公務人力配置上一樣嚴重。目前全國下水道公務人力總共有七百一十九人,其中台北市就佔了二百零一人,約為總數的二十八%,比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的編制還要多。
既然馬英九用掉這麼多資源,我們應深入檢驗他的建設效能。譬如,高雄市共有三十七位下水道公務人力,在謝長廷任內(含陳其邁和葉菊蘭代理期間)總共投入一 百二十點八九億元下水道經費,佔全國的十四點一四%。在這期間內,高雄市總共增加十四萬七千個接管戶,平均每戶成本約八千二百元。同期間馬英九增加二十五 萬一千五百個用戶,平均每戶成本約一萬四千元。為何馬英九的單位成本會比謝長廷多出七十%?
另以接管率比較,馬英九接手時的實際接管率約二十八%,卸任時為五十五%,平均每年增加三點三七五%;高雄市在謝長廷接手時的實際接管率為四點七%(以每戶實際人口數二點九人計算門牌數),葉菊蘭卸任時為三十二點六九%,平均每年增加三點五%,接管速度比馬英九還要高。
沉默的下水道,誰有魄力?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