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日報上一堂經濟學
果然,經濟日報於九月二十日發表的「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社論,否定陳總統的看法,謂:「將時間擴及陳總統執政的整個七年比較後,還有人相信陳總統所斷言,台灣經濟一定比韓國好? 」
筆者在此特為經濟日報社論上一堂經濟學,當然也希望民進黨上下仔細旁聽,不要因媒體唱衰,迷失於經濟數據,而不知如何擘畫台灣經濟的戰略。
經濟成長率代表一國「總合產出」或「總合所得」在一定期間內的增長速度,的確是一般衡量一國經濟表現的關鍵指標。誠如該篇社論提及,民進黨「執政的二 ○○○—○六年七年平均,台灣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三.八%,較韓國的五.二%,落後四分之一以上。」照理說,台灣經濟表現應該是遠不如南韓。事實不然!
沒錯,一般各國都用實質GDP計算經濟成長率,台灣亦然。惟假使一國對外貿易條件(即「出口單價╱進口單價」比率),出現持續單向惡化變動,實質GDP就會顯著高估這個國家的「總合所得」,因現行GDP統計並沒有考量貿易條件變動的損益。台灣如此,他國亦然。
就所得效果言,貿易條件改善一如技術進步,但實質GDP卻忽略了前者。
按亞銀資料,在民進黨執政之前的一九九九年,南韓貿易條件指數一一四.一,一路下滑至二○○六年的七十三.二,跌幅累計高達三十六%,即實質GDP已顯著 高估南韓「總合所得」。反觀台灣貿易條件指數則變動不大:一九九九年為九十一.九,二○○六年為九十二.六,仍微增○.七%,即實質GDP略微低估台灣 「總合所得」。是以,在比較台、韓最近七年經濟表現時,根據實質GDP變動的經濟成長率,一定會錯得離譜!
所幸,「實質GNI」這項所得指標能反映貿易條件變動產生的損益,從而糾正實質GDP的缺失。按亞銀資料,若依實質GNI計算,二○○○—○六年七年平 均,南韓每年經濟成長率由上述五.二%大幅調低為三.四%,而台灣則由上述三.八%略調升為四.○%,結果,台灣贏了,符合筆者之前的邏輯推論。
實質GDP會因貿易條件變動,導致所得及經濟成長率失真,一直是經濟學界活躍的研究課題。針對此,聯合國簡稱九三SNA的國民經濟會計制度也首度提出統計方法。台灣當然有經濟問題的一面,但妄言「最近七年來經濟條件快速惡化,經濟表現停滯不前」,馬先生的經濟學要死當!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