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此柳哥非彼柳哥

by 慕容理深 2007/5/25

brother
《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
來源:
國家電影資料館


以「柳哥」為藝名的演員王泰山先生於5月23日以67歲之齡仙逝。據報載,王先生臨終前所受的病痛折磨不太多。也許,上天知道,他一生曾帶給數百萬台灣觀眾歡樂,而特別垂憐吧。

王先生並未出現在上面這張劇照中,今天的自由時報影視名人版記者弄錯了。

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大概很少人不知道,那是《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的劇照。三輪車後座穿深色衣服的角色是「柳哥」,飾演者是家喻戶曉的喜劇泰斗矮仔財1916-1992)。後來的「王哥柳哥」系列影片大多由他主演。

矮仔財原名張福財,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即已嶄露頭角,不僅在電影院擔任辯士,也參與劇場演出。就我記憶所及,他在戰前的照片中摩登而帥氣,跟後來黏在 台語演員身上的「鄉土」刻板印象,完全是兩回事。以戰前與戰後初年台灣劇場活動鼎盛的狀況來看,若非二二八屠殺以及後來的白色恐怖造成劇場工作者與文學家 死的死、關的關、逃的逃,若非威權體制下的重重禁制、檢查與監視,台灣演藝事業也許早在楊德昌、侯孝賢這些人之前,就已在國際上大放光芒,而也許矮仔財因 之有機會成為國際巨星。雖然只是也許,但那個時代真的埋沒了許多機會,許多生機。

不過,矮仔財畢竟還算幸運。曾經盛極一時的台語片使他成為國內的大明星,當時,他的名字幾乎就是票房保證,跟後來的秦漢許不了一樣。

王泰山小他一輩,運氣也差多了。他出道時,台語片已經到了即將由極盛而轉為快速沒落的節骨眼。他雖然是位相當認真的演員,但隨著台語影劇的餅越來越 小,他扮演主角的機會越來越少。包括他與矮仔財在內,很多台語演員在台語片沒落後,跳入螢光幕中。但是演連續劇並不保證天天有戲可演:面對台語開始在電視 大量出現,國民黨政府很快祭出緊箍咒,嚴厲限制台語連續劇的播出時間與時段。由於只剩每天半小時的配額(還得再被廣告瓜分),所有那一輩台語演員,即使是 矮仔財這種天才型人物,也只能像動物園籠子裡的獅子,無從大顯身手。說他們是失落的一代,並不為過。

回過頭來談王泰山先生辭世的消息。查了一下聯合中國兩小報都未見報導,這當然不令人驚訝。至於兩大報,自由時報之報導有誤,而蘋果日報也沒好到哪裡去:

他曾是1960年代台語片時期重要的喜劇演員,以《王哥柳哥》系列紅遍全台〔...〕

在電子媒體方面,我只查到東森與民視有相關報導。東森有兩則報導,第一則(2007/05/24 12:33)也把兩個柳哥搞混了,五個小時後所發佈的第二則相關新聞2007/05/24 17:52)則已改正過來,大概,昨天下午有人提醒東森記者,王泰山其實是「二代柳哥」。出現在今天早上的民視報導則大致正確。從這個時序來看,自由時報影藝記者陳慧貞小姐,您就別怪我要在這裡碎碎念念:您在資料收集上還有待加強。

話說回來,這些記者可能因為太年輕,而不太清楚那些「王哥柳哥」往事。這個現象也透露出,許多影藝線記者對台灣影劇歷史的知識有待加強。更仔細地 說,他們的相關知識其實是被意識型態透鏡所過濾過的,而同樣的過濾也發生在他們目前的新聞處理上。換言之,這是一個循環。不關心現下時空中的某一部份,也 就不會去注意其 歷史;而一旦動手去碰觸其歷史,發生錯誤的機率就相對偏高。

前一陣子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的三立二二八影集製作者應該也是栽在類似的問題上。若要細究其來龍去脈,應該還可以溯及以下問題:媒體人當年在學校中到底 學了多少台灣媒體歷史。若知戰後初年,台灣的新聞影片製作條件極其惡劣(從終戰到二二八,國民黨派人來接收日人器材,而非派人帶攝影機與膠卷來台灣作報 導),就比較不容易在看到其實拍攝於上海的影像時,逕而誤認為是在台灣拍攝。

其實台灣人,包括所謂的菁英在內,大多數對台灣史的掌握程度沒細到這種程度(即使這不算是專家級知識)。拿這種層次的考題去考NCC委員,能考過關的有幾人?若全部當掉,我一點也不會驚訝。

說到NCC,我倒想請教NCC諸公:像這種關於「柳哥」的報導錯誤該不該罰?我還真的有點希望這類錯誤都比照三立案,每個都罰一百萬,這樣一來,我們的所得免稅額大概都可以向上提升(國稅局官員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聯合滋事庫與媒體對抗裡找資料來估算金礦的價值)。

自己也身在媒體影像中的NCC委員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只要一打開電視新聞頻道,就有發掘不盡的笑料。這種情況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比較起許不了的年代,台灣諧星的市場萎縮得有夠嚴重。這真是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