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徐宗懋2007.4.2愛我台北城的西班牙階梯
by taichung2000 2007/04/03
不經意地打開今天的中國時報,翻閱了來自中國老兵的遲到59年的家書,有點令人感傷時代悲劇的現實生活,狼又來了嗎?也翻閱了馬英九對司法迫害的決不妥協與外省總統是台灣人福氣論調,篇幅之大,台灣人的新聞也就少很多了。
翻到第A十六版,耶,台北老城與老高雄,題目很鮮明有趣,趁著大號之際(平衡一下中國時報的文字殺傷力),拜讀了曾經擔任過中國時報記者,報導天安門被槍 打到,接任和平基金會擔任台北228紀念館副館長的徐宗懋大作。這是這星期以來,第三篇論述台北市發展的文章,是不是市府委託作品,沒有太多訊息可以判 讀,只是這篇文章的破題很直接了當,陳總統詆毀老總統及中正紀念堂改名拆牆,老總統功大於過。
拿法國與西班牙案例打蘇貞昌等反對拆牆的人(城市記憶的破壞者),拿高雄市愛河與城市光廊成功案例(輾平老高雄記憶的殺手),企圖證明兩者的短視與無知。 說真的,文章相當流順,很有說服力,聽聞這也是徐宗懋能夠成為宋楚瑜及馬英九文膽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文章結構一體成形,古今中外案例引述如行雲流水,說 真的,不是三兩三的小伎倆而已。看起來很像後續還有大動作,這只是一個小序曲。
關鍵來了,徐宗懋的主要論點是中正紀念堂是偉大的廣場設計,拿公園改造精神來扯圍牆拆除,不倫不類。在他的眼中,公園是次於廣場的都市建設,中正紀念堂代 表的城市廣場記憶不容詆毀,將其改造為公園將使他喪失既有的場所精神,只是他忘記了,他自己論證的目的是維護過往社會加諸於中正紀念堂這個場所的選擇性精 神,他完全忽略台灣人正在往超越過去,迎接未來的新社會邁進,他舉出的國外案例所代表的意義在於社會演化經驗的累積,這次提出的空間改變如果可以反應當代 人的態度,這種改變未來也會很自然地融入新打造的中正紀念堂為台灣民主文化園區,造就該場所為更為人親近的空間。在這裡可以清楚看到,徐宗懋本人及他代表 的族群似乎對民主人士想賦予中正廟新的時代意義有相當大的抗拒。
徐的迷思在於,因為現在當政者的改變企圖與他的僵化意識形態不合,所以任何的新改變代表破壞他懷舊的特權,所以應該加以抵抗。但是請他別忘了,對這個場所 精神不這麼選擇性懷舊的人,也有同樣的權力透過空間與圍牆的改造,賦予民主園區新的空間意義與場所精神(更何況這個改造的變動幅度其實很小,重點只是在於 無形圍牆的突破),只想靠著國外的靜態空間案例(如巴黎協和廣場)來阻擋台灣本土社會打造新空間的企圖心,不但愚蠢,其實也很可惡。個人認為,作者利用看 似維護空間文化價值的美麗文字來包裝實質復辟與少數人懷舊的念頭,只會帶給中正紀念堂更負面的文化包袱吧了。把自己的懷舊快樂,建構在別人痛苦上而不自 知,這是作者的悲哀與高傲之處。
更甚者,表面讚揚高雄的成功經驗,骨子裡卻利用一個國中圍牆的鐵架與民進黨政治人物招牌來貶低高雄人建構城市美學與城市驕傲的努力,更是惡毒的文字遊戲。 老高雄長期以來在吳敦義等國民黨執政者的忽略下,早就蕩然無存。謝長廷在港口區,愛河邊及福爾摩沙大道沿途捷運站區的努力,不但尊重高雄的都市紋理,更是 切中高雄要害的特色創造,徐文不但加以扭曲忽略,僅用一個小小國中圍牆及公共空間佔用,就加以全盤否定,未免小題大作。
總結而言,類似這種統派思維的文人,心思如此細膩詭譎,令人戰慄不已,值得更多本土思想家密切注意與即時反擊。個人也將自我督促監測這種文章進入年輕學子腦袋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