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台灣族群的血緣

by 朱真一 (聖路易大學及Cardinal Glennon兒童醫院小兒科)

原載EAST ASIA International Foru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Edwardward 2000年 http://www.siue.edu/EASTASIA

台灣人與中國人血統上是否相同﹖以下會詳加討論,中國人從各種生物學的研究﹐顯然有南北
兩起源﹐南北相差極多。中國的客家及福老人與華北人很不同﹐從生物學看來﹐中國南部的福老
及客家人不太可能是所謂中原南遷或本是河洛(黃河﹑洛水)人。台灣的福老及客家人則又更複雜
﹐加上一些台灣原住民血統進入現在台灣福老及客家人中。但從生物學異同來比較﹐台灣的福老
及客家人仍與華南人血緣上最近﹐其次與東南亞人較近,與華北人(中原、河洛人)較遠。此文
中提到「 漢」人都是世俗上認定﹐很難定義,由以下的討論就知道,不是血緣上 的定位。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形成不只是血緣而已﹐語言﹑文化﹑社會環境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討論的
是血緣﹐最重要仍是用生物學的特徵來比較﹐尤其是生化學﹑分子生物學的證據﹐但此文也稍提
到些其他語言﹑文化﹑社會﹑考古等的證據。所謂「漢」族與「中華民族」一樣並非血緣的名詞
﹐只是政治的名詞。

生物學上比較異同﹐追跟到底就是DNA有所不同﹐但有些會受環境影響而表現不同。人類DNA
有30億對的核酸基(Nucleotide)﹐所以不可能探討所有的DNA。每種研究只取其中極小部份來比
較﹐取不同部份,不同的調查自然可能有些會有不太一樣的結論。若非查DNA直接找核酸基不同
﹐只查DNA的「產物」﹐譬如膚色﹑牙齒﹑血型﹑酵素的功能、蛋白質的抗原等等﹐其差異就會
多些。最常看到從生物學看血緣關係又有關台灣人 資料 的﹐有下列幾種 ﹕

 (一)免疫球蛋白(Immnoglobulin)﹕

中國的趙桐茂(1)、日本的松本秀雄(2)及美國的Schanfield(3)對此的研究都有一樣的
結論﹐他們都發現蒙古族(黃種人)有南北之分,中國人包括漢人也有華北及華南兩起源。趙
的研究沒有台灣的數據但有中國客家區(梅縣)及福老人區(廈門)的資料。他們將各群體免疫球
蛋白的異型體的頻率來比較,他們發現梅縣客家人跟華南幾個少數民族血緣較近﹐與離遠些的
漢人反較疏遠。廈門的福老人與彝族很近。趙的研究有中國74個群體,若將梅縣客家人及廈門
福老人的免疫球蛋白異型體跟華南的少數民族及所謂中原地區(河南、陝西、山西)漢人免疫
球蛋白異型體比較,由其基因頻率可算出 中國的客家及福老人只 有20-25%是中 原而75-80%反
是 南方 少數民族的血緣(4)。

松本及Schanfield的研究有台灣人的數據,松本的漢人來自台中附近。台灣漢人被歸類為南
亞族群中,跟華南或華中南的漢人很類似,台灣原住民跟南島族同類﹐仍屬南蒙古族群中。因
為台灣原住民在此免疫球蛋白異型體的基因頻率跟華南少數民族很類似,台灣漢人有多少原住
民血統用此免疫球蛋白算不出來。免疫球蛋白因只有四組基因組合頻率 ,解析度不高,近年
來已少人用來研究血緣關係。

 (二)HLA(Human Lymphocyte Antigen﹐人類淋巴球抗原)


HLA因是骨髓移植必需的資料﹐願當骨髓捐輸者有相當多資料存檔。慈濟的HLA實驗室從此資料
分析(5)﹐台灣原住民跟爪哇(Java)人同組﹐台灣福老與客家最相近﹐然後與華南人共成一組
﹐他們的資料也顯示中國有南北兩起源。台灣的原住民跟漢人有些相同的抗原﹐可能來台漢人與
原住民混血。最近林瑪利分析台灣人各族群及鄰近各國HLA的資料(6),原住民的HLA跟中國的
漢人很不同,每族內相當類似,但族跟族之間差異很多,由族群遺傳距離來看,原住民各族來源
不同,跟大洋洲(Oceania)的族群較接近。也因為跟中國漢人不同,用HLA可算出目前台灣的客
家及福老人有13%原住民的血統。從HLA看來﹐原住民(平埔族)可能漢化成漢人。

中國人HLA資料也一樣(7)﹐苗族及布依族與南方漢族聚類﹐而北方漢族與蒙、滿、回、藏合
為一類。陳光和用中國的HLA資料分析(8)﹐他有類似的結果﹐他發現華南的漢人跟鄰近的少數
民族比跟較遠處的華南漢人較近。華北就沒此現象。所以他提出兼併及融和說。少數北方人入侵
華南﹐入侵者被接受﹐多數的原住民反被同化(漢化)而喪失自己身份。融和則發生於華北﹐入
侵者(如蒙﹑滿﹑金)被同化﹐多數原住民仍保有自己身份。這些數據說明不少以前的南方族群為
何消失。

 (三)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的突變體

這酵素缺乏就會產生所謂蠶豆症﹐台灣有十五種以上突變體﹐客家人較多缺乏症﹐從DNA突變
體來分析(9),不少台灣人有的突變體在華南及東南亞各國也有﹐華南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同樣
的突變體。華北人極少有這種缺乏症。從這酵素突變體看來台灣人主要源自南蒙古族﹐台灣漢
人不太可能是華北中原南遷來的。台灣第三多的突變體(493A/G)在中國及新加坡華人都沒有﹐
但是賽夏族最多人有﹐也是菲律賓人常見的突變體。台灣漢人有而中國華南人沒有的DNA突變體
佔台灣突變體10%多一點。這些突變體反在原住民中多,也常見於其他南島或東南亞族群,由此
也可估計台灣目前的漢人平均有比10%多一點的原住民血統。從這些突變體看來﹐原住民(平埔
族)也跟HLA的數據一樣可能漢化成漢人。

 (四) 地中海型貧血基因

雖尚未有系統地去分析台灣各族群及鄰近各國此基因的突變體﹐但台灣最普通幾種突變體﹐也
是華南地區少數民族常發現的突變體(10)。跟蠶豆症一樣﹐華南漢人與華南少數民族有祖先傳
流下來的相同的地中海貧血突變體。華北人極少有地中海型貧血基因。從這基因的突變體看來台
灣人不論漢人或原住民主要也是源自南亞﹐台灣的漢人主要不是華 北的 中原人或 河洛人南遷
的。

 (五)其他生物學資料

其他的生物學資料都有類似﹐但有些有不太一樣的南北分界。譬如Cavalli -Sforza, Menozzi,
Piazza三人共寫了一本很有份量的 書《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11)
一千多頁,有很多的資料,他們用各種統計學方法來研究許多 的基因。用文、圖、族群遺傳樹
及各種不同方法的分析,都很明顯指出亞洲人包括中國漢人,有南北兩起源之分。休斯頓的金力
(12)最近用Micro-satellites方法去分析﹐也說中國人有南北兩起源﹐但此研究的河南人較靠
近南方族群。另一文將中國山東Yixi二千年前遺體抽取其mtDNA分析(13)﹐當跟其他地區比較
時﹐發現山東二千年前的人與現代台灣漢人mtDNA最類似。但該文只跟台灣漢人及日本﹑韓國人
﹑蒙古人﹑日本Ainu人﹑琉球人比。可能Yixi人就是南蒙古族的族群﹐所以mtDNA跟台灣漢人最
近 ﹐與其他北蒙古族人的日﹑韓 ﹑蒙人較疏遠。
語言學、社會學及考古學非本文生物數據的討論範圍,但是都有資料顯示符合上述生物學的結
論台灣的族群主要是南亞族群,非來自所謂的中原、河洛。語言學上,客家話及福老話可能本是
南方語言被漢化成目前語言。但原先語言仍有痕跡 ﹐像S. Robert Ramsey 的 The Languages
of China(14)就提到雖然客家人有家譜證據顯示﹐他們來自北方﹐但語言學上客家話是華南語
言,客家人是華南人。研究客家語言的中國學者也發現客家話、福老話不少有音無字的詞及語法
可能是來自百越語系﹐如苗﹑瑤﹑傣﹑畬等等。雖然他們認為是客家話吸收了百越民族語言(15)
﹐但更有可能是祖先語言留下的痕跡。福老語也是一樣﹐與其他華南少數民族、東南亞及南島語
族有不少相同字源的詞匯(16)。

其他社會學的調查及考古學的資料也有不少人漸漸認為客家人主體不是北方南遷﹐而是南方原
住民﹐他們被漢化而認同為漢人,北方人南遷的只是少數。房學嘉的「客家源流探奧」(17)就
有許多考古﹑社會上的證據。就是本來用祖譜及歷史資料證明客家人是中原幾次南遷的學說也漸
被人質疑。如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18)及謝重光的「客家源流新探」(19)
兩書就有不少祖譜不正確的證據﹐而且客家及福老都有幾乎全相同的「中原」祖籍。吳松弟(20
)同樣用祖譜﹑歷史資料來整理分析﹐卻有完全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少數北方人帶入北方文化語
言而形成客家民系﹐主要的 大部份仍是南方人。

從各種證據尤其是生物學上看來﹐台灣人主要是源自南亞﹐不論是客家或福老不太可能主要是
從北方南遷到華南再到台灣,而原住民與中國漢人不同來源。但台灣的漢人仍是跟華南的漢人在
遺傳距離上最近。由生物學的研究來估計,目前台灣的漢人平均有約15%的台灣原住民的基因,
而台灣的福老及客家人只有15-20%的是所謂的中原、河洛血統,其他65-70%應是來自跟目前華南
的少數民族同起源的南方族群,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百越。許多百越跟平埔族一樣漢化成漢人而消
失。


Abstract in English
Bi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Jen-yih Chu MD, Ph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t. Lou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 Hospital, St. Louis, MO
Based on family pedigree records, two main ethnic groups in Taiwanese
Han, Hoklo(Minnan) and Hakka,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descendants
of migrants of Han from the ?Central Plain ?and ?Areas of Yellow and
Luo Rivers?of northern China. Recent biologicaldata including
immunoglobulin,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mutants, thalassemia mutants, microsatellite, mitochondria
DNA and other biolog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Han Chinese have two
origins, one in the south and the other in the north. These biological
studie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Hoklo and Hakka originated mainly from
the southern groups of China. Immunoglobulin studies show that Hakka and
Hoklo populations in Chin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uthern minorities
of China. Based on the gene frequency of immunoglobulin haplotypes, it
isestimated that 20-25% of the genes of current Hakka or Hoklo populations
in China originated from northern Han and 75-80% from southern groups of
China. The HLA typing pattern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hinese Han. Analysis of HLA suggests 13% Taiwanese aboriginal
genes are in the current Taiwanese Hoklo and Hakka gene pool. A similar
percentage of aboriginal ancestry can be estimated by comparing mutant
patterns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n Taiwanese Han, Taiwanese
aborigines, southern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s. Additional data from
linguistics, social surveys and archeology also suggest that Hakka and Hoklo
populations originated primarily in southern China. Recent public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of using family pedigree book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Hakka and Hoklo to northern China are questionable. Biologically,
Taiwanese Han groups are most close to the southern Han groupin China.
In short,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Hakka and Hoklo populations in Taiwan
and China are descendants of migrants of northern Chinese. Probably, there
are no more than 15-20% of Taiwanese Hakka and Hoklo whose ancestors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ern Han of China. The majority of ancestors
(65-70%) might from the southern groups, originally living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other 15% are descended from Taiwanese aborigines.


參 考 文 獻 ﹕

1)趙桐茂 、張工梁、朱永明等,中國人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型的研究﹕中華民族起源的一個假說
.遺傳學報1991,(18:97-108

2) Matsumoto H,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oid
population and immunogenetics of various diseases based on the genetic
markers of human immunoglobulins. Expl Cli Immunogenet 1989,6:68-87

3)Schanfield MS, Gershowitz H, Ohkura K et al: Studies on the immunoglobulin
allotypes ofAsiatic populations. II Gm and Inv allotypes in Chinese. Hum
Hered 1972, 22: 138-143

4) 朱真一: 從免疫球蛋白看台灣族群的血緣(Submit to
Taiwan Medical Journal)

5) Shaw C-K, Chen LL, Lee A et al: Distribution of HLA gene and haplotype
frequencies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Min-nan, Hakka,
Aborigines and Mainland Chinese. TissueAntigens.1999, 53: 51-64

6)Lin M, Chu CC, Lee HL et al: Heterogeneity of Taiwan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in print)

7)陳仁彪,葉根躍,庚鎮城等﹕我國大陸主要少數民族HLA多態性聚類分析和頻率分布對
中華民族起源的啟示。 遺傳學報。1999, 20:389-398.

8) Chen KH, Genetic finding and Mongloloid population migrationin China. Bull
Instit Ethnol, Academic Sinica.1992, 73:209-32

9) 朱真一: 從葡萄糖六燐酸去氫酵素台灣族群的血緣。台灣醫界 1999, 42:252-256

10) Ko T-M, Xu X: Molecular study and prenatal diagnosis of alpha- and beta
-thalassemias in Chinese. J Formos Med Assoc. 1998, 97:5-15

11) Cavalli-Sforza LL, Menozzi P, Piazza A: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 1994,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 Chu JY, Huang W, Kuang SQ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in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1998, 95:11763-11768

13) Oota H, Saitou N, Matsushita T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remains
of a 2,000-year-old human population in China--and its releva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Japanese population. Am J Hum Genet. 1999, 64: 250-258.

14) Ramsey SR: The Language of China. 1987,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5) 羅美珍、鄧曉華﹕客家方言。1995,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6) 盧溢棋﹕福佬話內之廣百越語詞彙 , Internet Publication at website of
http://ekki.simplenet.com/Hoklo/hokloframe.shtml

17)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1996,台北,武陵出版社

18) 陳之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1998,台北,台原出版社

19)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1999,台北,武陵出版社

20) 吳松弟﹕客家南宋源流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