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菁英與去中國化

by orchid 2007/03/10

有一些腦袋不清楚的人認為,228裡死的是一些菁英,和他們這些小人物沒關係,所以沒興趣關心,於是,有人認為是不是一段時間以來的228討論多數都在菁英部分,讓人以為討論228者只重視菁英受害,甚至讓人誤會228死的都是菁英,質疑228的探討是不是菁英至上主義。

這不是228的探討是不是菁英至上主義的問題,這是人權教育的失敗!

「228死的都是菁英,而我們又不是菁英,所以與我何干?」說出這樣話,錯不在228的探討方式,而是說這話的人沒有人權觀念!

不管是不是菁英都是人命,當人們在追討228的公道時,是要要回對人命的尊重!問題在,說出上述話的人,為什麼在看人命損失的時候,會用受害者的身分與自己同或不同來作為關心與否的區分呢?若這種話說的通,那麼,受害者非菁英時,菁英要不要關心?是不是也可以說,「受害者是女性(男性),所以這個問題男人 (女人)不必關心」「受害者是老人(年輕人),所以年輕人(老人)不必關心」,甚至最後這個社會就退化成「反正受害的不是我就好了」?!

該欄既然是拿納粹惡行受到審判的例子相比,參與討論者起碼該有個觀念吧──馬丁神父那段聞名的話,簡述其義──當其他不同身份的人一一被抓時,我都認為與我無關不出聲,等到我被抓時,已經沒有人可以為我出聲了。

當有人說出那種非菁英所以何必關心菁英的228時,第一個應該譴責他的「漠視人命」,拘泥在228犧牲者是不是菁英為重點、計較那些菁英是不是妥協者根本是顛倒黑白!是妥協者,人命依然必須受到尊重!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裡都沒有壞人嗎?希特勒不就是認為猶太人是劣等人而屠殺的嗎?審判納粹的目的不就是告訴世人,不是用你自己的喜惡、價值觀就可以否定他人生命的存在權、身體的自由權嗎?!不管228裡受害菁英是否與外來政權妥協,不管非菁英、是菁英,生命就是必須受到尊重的對待!

就像受害者的數目。
為殺人兇手開脫者在數字上計較,彷彿從數萬人刷少到幾百人,受害者就能變成不是人!更可笑的是,有些台灣人,好像也真的以為,人數變少,就不能追討的理直氣壯!

一本初衷。吹動大麥的風裡不有句至理名言「人往往知道自己要反對什麼,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可是許多 在和 死纏爛打就是不肯面對錯誤事實的華客們 的論戰裡,有些討論經常到後來,台灣這一方的人連自己當初是在反對什麼都被搞糊塗了。

或許有時,人之所以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是因為忘記了自己要反對什麼。

為什麼許多228的討論主體都放在菁英呢?是不是菁英較容易吸引鎂光燈等因素暫且不提,至少以我接觸過的討論而言,許多提起228受害的台灣菁英時,同時談到國民黨的矮台政策、族群問題,如「台灣沒有文化」、「台灣沒有人才」「外省人比較優秀,都是外省人在坐長官」之類。為了打破這些國民黨灌輸在許多台灣人腦中的錯誤觀念,當然就要從外來政權自228始計劃性的消滅台灣人才的歷史說起。而且,族群議題是政治討論中最常被提起的議題,經常提起228中消失的台灣菁英也就不足為奇。

可是,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台灣人遇到的是一群死纏爛打的華客,死而不僵,他沒有自己站得住腳的論述,往往在對方的論述中扭曲、挑撥、離間。讓他發現到菁英這二字被提起的次數多了──嘿!有菁英就有非菁英,從中扭曲挑撥、製造分裂的無本生意不就是我們(華客)擅長的嗎?而健忘、耳跟子軟、見不得自己人好不正是你們台灣人的特質嗎?有多少次,你們台灣人與外來政權的對抗中,不是因為對立分裂而失敗的?

而台灣人,一連串原本有源有據的探討,卻因為對方的找碴扭曲(菁英的228)而對自己行“求全之毀”(我們是不是在搞菁英主義?是不是?是不是???),忘了自己當初在反對的東西(被矮化的民族自信、輕賤生命),錯失立即回擊的良機。

想到去中國化的討論,華客的步數也是這樣。

撕裂、對立在後,利用台灣人的健忘──對事理脈絡的健忘──和 先自我要求的良善,扭曲論述在先。於是,掉在自找麻煩的泥淖裡的台灣人,遺失了敵人所在的方向。

忘了嗎?忘了當年的課本裡,國文全是中國的文章,與台灣有關的文章三年讀不到三篇。各有二─三大冊的中國地理、歷史,被要求巨細靡遺的背誦,而台灣,這個每天出門就要面對的世界,又是受到怎樣不成比例的冷漠?

至少,在我印象中,早先接觸到去中國化這個名詞,是在訴求改革這樣(台灣VS中國)不成比例的教育時一起的。除非在學生們已經夠重的課業上再增加壓力,否則,在總份量不變的情況下,能不去「中國化」嗎?

忘了嗎?在學校教育之外,電視節目、報章言論,再再塑造以中國為唯一主體的意識,再再散播對立足之地台灣的輕視,黨國勢力所及之處一切充斥大中國思想。「去‧中國化」原就是應對「大中國主義」勢力而生的,正確的意思是「去‧中國化」而不是「去中國‧化」。可是,大中國主義被挑戰的華客們,卻把大中國主義勢力無處不在的前提略而不提,只在「去中國化」字面做功夫,再一次借由扭曲對手的論述原意製造對立,打散挑戰者的進擊力量:把「去‧中國化」扭曲成提倡者們是要「去中國‧化」──把中國文化排除在台灣文化之外──挑撥外省族群的危機意識,製造族群對立,以及利用台灣人對議題不求甚解的習性,把真正的訴求模糊掉。

又一次,還是有台派人士又一次被扭曲了的論述帶著走,儘管這些人有不少年紀已經不小,不是沒經歷過那一段,中國大大小小鐵路背的極熟,卻對台灣了解極少的日子。

健忘的文化菁英自命者,還出來“理性包容”的打圓場,提倡文化加法,殊不知,在提出「去‧中國化」時,早就有被戴上「去中國‧化」帽子的“偏激狹隘”人士提出「海洋文化」(海洋廣闊開放,面向全世界,流動不息,且符合台灣四面都是海的地理環境)取代「中國化」的鎖國。


反正,每每台灣人提出的訴求logo逐漸受到群眾重視時,就不難發現華客們出來穿鑿詆毀,模糊正面意義。

看來,待平反的受冤者,除了獨裁政權的受害人,還有遭惡人扭曲、被主人遺棄的理念初衷。